东北网11月29日讯 在同江市长发社区,有这样一位母亲,在近30年的时间里,她默默无闻地用爱心、热心为四十余名流浪儿、孤残儿童和贫困儿童营造了一个温馨的家。义务为孩子们辅导功课,洗衣做饭,缝缝补补,教他们学会做人的道理。在这些孩子们的心中,她既是老师,更是慈母。
她,就是刘海荣。
烛光:点亮没有讲台的教室
刘海荣的家是一个平房,面积不大,简陋得没什么家当。不足10平方米的客厅,并排摆放着4张课桌,成摞的书籍摆放在上面,散发着教室里特有的书香。但屋内没有讲台,墙上除了张贴着两张地图外,最为醒目的是国家领导人和十大元帅的画像。用刘海荣的话说:“这是对孩子们耳濡目染地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10月15日,下午3点多,孩子们放学陆续回来,见到等候在门口的刘海荣,一边高喊“老师好”,一边奔跑着扑向刘海荣的怀里撒娇,像见到久违的妈妈。刘海荣显得格外高兴。10个孩子围坐在课桌旁开始安静地学习,刘海荣时而俯身检查作业,时而耐心讲解。
10个孩子中有6个是邻居家的,而曲龙、杨三亿、姜冠宇和李宇涵4个孩子是刘海荣收养的,吃住都在这里,成了一家人。
掌灯的时候,晚饭开始了,热气腾腾的馒头和米粥被刘海荣端上来时,孩子们显得有些兴奋。刘海荣给他们盛饭、挟菜,嘘寒问暖的话萦绕在他们耳边,如慈母般地呵护着。
吃饱后的小家伙们又开始围坐在课桌旁,刘海荣像老师一样围绕在他们身后做辅导。曲龙、杨三亿念小学,而姜冠宇和李宇涵上初中。对孩子们功课辅导的难易程度可以看出,刘海荣对小学和初中课程吃得很透,英语也不例外。看到孩子们学习累了,刘海荣就为孩子播放影碟片《地道战》,一边看,一边给孩子们讲。《地道战》、《地雷战》、《小兵张嘎》等爱国主义影片,既是孩子们喜欢看的,放松之余还可潜移默化地受到爱国主义教育。邻居家的孩子陆续走了,而剩下的就是这4个孩子了。
晚9点统一息灯,4个孩子养成良好的作息时间,“教室”成了他们4人的卧室。床是一张宽大的海绵垫子放在凳子上,与沙发拼成的。
不了解情况的还以为这是个补习班或小餐桌,其实,孩子们在这里学习、吃饭、住宿都是免费的。4个孩子很特殊,单亲的、农民工子女、贫困的,几乎都是无人管的孩子。
虽然这个教室没有蜡烛,但刘海荣就像一只蜡烛,闪烁着烛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成长之路。
善举:让众多孩子有家可归
做一件好事容易,而做一辈子的好事很难。刘海荣近30年如一日孜孜不倦地做着善事,她的故事三天三夜也讲不完。
1972年,毕业于依兰师范学校的刘海荣被分配到依兰县大顶子山林场子弟校当了一名老师,关注贫因孩子就从那时起。家庭贫困的刘玉荣是名幸运儿,被刘海荣接到家中,吃住、买衣物等,当自己的孩子照顾。那时刘海荣的家并不宽裕,3个孩子和双方的老人还需要照顾,但再难也没有舍弃小玉荣。
命运似乎把刘海荣与孩子扯在一起。1989年,刘海荣被调到道台乡扫盲办。后来,爱人工作调到同江,她为了照顾3个孩子,辞去了前景看好的工作,带着3个孩子来到同江,而她的爱心之路又从这里开始了。
2003年,刘海荣的儿子在街上看见一个十多岁的小男孩衣衫褴褛、蓬头垢面,脖子上挂着一块牌子,跪在地上乞讨。后来,这个小男孩吃垃圾箱里捡来的食物中毒,被120车送到医院进行救治。刘海荣的儿子回来对她说:“妈妈,能收留这个小男孩吗,他太可怜了。”心地善良的刘海荣没有和爱人商量,就把这个小男孩接回了家。这个小男孩叫张雪明,只有12岁,刘海荣像母亲一样照顾他,疼爱他,教他读书写字,改正不良习惯,一住就是3年。通过刘海荣的教诲,孩子渐渐地长大了,也懂得了做人的道理,在公安部门的帮助下,张雪明回到了亲妈妈的身边。
2007年暑期,刘海荣回老家,邻居家的小孩儿汪国军的父母智障,家庭贫困,没人管,不想读书了。刘海荣就将汪国军领回家中。为了不影响孩子们学习,她把自家的老年公寓解散了。汪国军有一次上网吧,刘海荣批评了他两句,没想到,这个孩子挺倔,第二天就跟姥姥回了家。临上车时,刘海荣大哭一场,这是她生平第一次这么哭,很伤心,感到为这个孩子白费劲儿了。春节过后,汪国军的姥姥给刘海荣打电话,还想让她收留这个孩子。刘海荣又是满口答应了。汪国军回来后,刘海荣将他送入一个俄语班学习,后来到俄罗斯边贸给中国商人做了一名翻译。现在,一有时间,他就到同江看他的海荣妈妈。
长发社区的孩子王宝胜,妈妈患有糖尿病,爸爸做豆腐,一天挣不了几个钱,家里生活很困难。并且这孩子智力先天有些不足,学习成绩非常差。听说刘海荣收留贫困家庭的孩子,帮助补习功课,妈妈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找刘海荣。刘海荣不但收下了这个孩子,而且还花钱买补品给孩子吃。王宝胜的妈妈感动得热泪盈眶。
“有钱人家的孩子不收,专收贫困家庭的孩子。”刘海荣收留无人照料的孩子,免费为贫困家庭的孩子辅导功课的消息在社区不径而走,左邻右舍的贫困孩子陆续被送来,刘海荣的家像托儿所,最多的时候,家里一次就住进十多名孩子。
爱心:艰难托起明天的太阳
“竟整那些没用的,”这是丈夫以前经常跟刘海荣唠叨的一句话。
对于刘海荣的爱心,最初丈夫不理解,为此,俩人不只一次吵架。自己的3个孩子担心妈妈身体吃不消,也时常反对。
刘海荣回忆起当时家庭的窘境,眼泪顺颊而下。
3个孩子的家庭负担已经够重了,自己还没有工作,又收养了一些别人的孩子,家里的开销增加了,家庭的重担像一座大山时常压得刘海荣喘不过气来。
2000年,大女儿考上辽宁师范大学时,家里生活达到冰点。大女儿的学费和生活费加起来4000元钱,对于这样的家庭就是一个天文数字。刘海荣四处借钱,四处碰壁。无奈,刘海荣来到依兰县找到了老妈。女儿借钱的艰难和焦急让母亲的心软下来,把压箱底的2000元钱给了刘海荣。老妈说:“孩子上学是正事。”
刘海荣哽咽地说:“妈妈已经去世十年了,到现在钱也没有还上,真对不起她。”
大女儿上学第二年,又靠助学贷款2000元,才凑足了相关费用。
常言道,一分钱难倒英难汉。刘海荣下狠心,低价卖掉了原来的房子来供养孩子们,而以每月300元钱租了一个平房。
有时家里困难的时候没菜下锅,刘海荣就和丈夫晚上到菜市场捡那些被车轮辗轧过的烂菜叶,回来用刀把烂的地方削掉,洗掉菜上的泥土后再做给孩子们吃。为了节俭,玉米糊就着咸菜是刘海荣的家常便饭。就是在这样的困境下,刘海荣依然坚持收养那些与自己没有血缘的孩子们。为了供养他们,她欠下了许多外债,最多时达到3万多。
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可刘海荣七八年没买过一件新衣服,她穿的都是亲友们送的旧衣服,丈夫衣着也十分俭朴,家里的支出都花在了孩子们身上。
一向省吃俭用的刘海荣在学习上从不吝啬。为了多学科对孩子进行辅导,她还自学了英语,买了许多英语书籍。
有的邻居说她傻,有的说她精神不好,不理解的话常常刺耳。
“这些年照顾这些弱势群体的孩子,是爱心和善良能让人体会到人生的美好。”这是刘海荣发自心底的独白。
感动:让爱之路延续
刘海荣的善举渐渐地打开了丈夫的心门,看到妻子这么累,也转而开始支持她。3个儿女从小到大见证着妈妈的爱心,他们都以妈妈为荣,支持并参与妈妈的爱心行动。为了延续这种爱,3个孩子每个月都给刘海荣寄来300元钱。邻里也慢慢读懂了刘海荣那颗善良的心,不但说三道四的没有了,还有的把家里的衣物和好吃的食物都拿来给刘海荣和孩子们。
社区、民政、关工委等部门了解到刘海荣的事迹后,逢年过节带着慰问品前来看望她。相关部门还为刘海荣买了新电视和DVD影碟机。社区每年给出3000元钱用作房租,并给她办了低保。
近两年来,刘海荣先后获得黑龙江省第五届邻居节“好邻居奖”、省“关爱标兵”、佳木斯市“十佳文明市民”等荣誉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