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林铎:积极探索“以工促农”的突破口着力点
2012-12-03 09:15:20 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林铎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3日讯 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为此,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形成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工农互惠、城乡一体的新型工农、城乡关系”,这对于加强农业的基础地位,保障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全面进步,无疑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哈尔滨是国家重要商品粮基地和农产品基地,这些年在以工促农、统筹城乡问题上进行了不懈探索。我们以县域经济为平台,以发展现代农业、建设食品安全基地为突破口和着力点,把丰富的农副产品资源与老工业基地的产业基础结合起来,与城市的强大服务水平结合起来,延伸产业链,努力打造生产现代、体系健全、安全可靠、农民富足的“祖国大粮仓”和“百姓大厨房”。这种整合,既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也使乡镇村屯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体现了科学发展,做到了统筹兼顾。

  思路确定以后,我们制定发展规划,出台扶持政策,实行严格考核办法,全力推动现代农业和食品工业发展。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现代农业发展硕果累累,粮食生产能力连年增长,今年突破320亿斤,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3%,实现了前所未有的“九连增”。优质玉米、有机水稻、非转基因大豆享誉世界,农田水利建设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农机化水平达到83%,各类农民合作组织发展到3200多个,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54.5%;食品工业以年均20%的速度快速增长,2011年实现增加值257亿元,占全市工业的22%,成为惠农兴工、富民强市的重要支柱产业,形成了乳制品、肉牛、生猪、肉禽四大特色养殖加工板块,建设起双城、宾西、尚志、五常等十大有机绿色食品加工基地,打造出五常大米、绿宝石、香其酱等86个本土的国家、省级名牌和驰名商标。由于我们坚持实施“碧水蓝天沃土”工程,全市农业生态环境得到很好的保护,全市无公害、绿色和有机农产品认证面积3262万亩,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标志认证数量达到2436个,居副省级城市首位。

  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升与食品工业的发展,解放了更多农村富余劳动力,大幅增加了农民收入。一方面,农业的规模化、组织化、机械化和科技化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以呼兰区大用农业合作社为例,这个合作社仅使用100个劳动力,经营着950户人家的4.5万亩土地,年产值达到1.9亿元,年利润达到520万元,全村人均纯收入16000元。另一方面,以食品工业为代表的县域工业快速发展,为农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占纯收入比重超过30%。2011年我市农民纯收入接近1万元,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700元,是2002年的3.5倍。

  实践证明,坚持以工促农、统筹城乡,不仅改造了传统农业、发展了农村生产力,还有效转变了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了农业又好又快发展。下一步,我们将在党的十八大统一部署下,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不折不扣地落实好国家各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一是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深入推进农村各项制度改革,探索建立适合市情的土地流转制度和产权交易制度,从根本上解放束缚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各种桎梏;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组织,推动土地向规模集中,力争在“十二五”末期农民组织化程度达到80%,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不断提高农田产量和防灾抗灾能力。二是积极发展食品工业,推动“大粮仓”向“大厨房”转型升级。将哈尔滨优势的产业根基同优良的农业资源禀赋结合起来,在食品深加工上下功夫,积极培育和引进一大批品牌好、前景好、附加值高、产品市场占有率高的名优食品企业,打造十大特色产业基地和四大县域农产品加工基地,努力到2015年通过农业产业化带动基地面积2200万亩,参与农户发展到100万户,农民人均收入达到14000元,让老百姓既能装满“粮袋子”,又能鼓起“钱袋子”。三是全面建设农业综合服务体系,为转型发展提供有效保障。加强农产品物流、市场体系建设,打造哈尔滨绿色食品博览、展示、现货交易和期货交易服务平台;加强与科研院所合作,打造农业科技研发服务平台,完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体系。推进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和质量溯源体系建设,建立起从原料种植养殖、加工、检测到成品的全链条全过程食品安全保障体系,确保哈尔滨农产品的安全可靠。

  哈尔滨从实际情况出发,坚持以工促农、统筹城乡,努力实现稳粮、强工、富民三大目标的有机统一,这是粮食主产区转方式、调结构的有效路径,也是科学发展观在哈尔滨的生动实践。我们相信,在党的十八大精神的指引下,这条转型发展之路将越走越宽广。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