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6日讯 11月30日晚,哈尔滨市南岗区文景街供热管线发生泄漏,影响2.3万户居民正常供热。5日,哈市住房局、哈市供热办通报,哈发电厂及热力公司两家供热单位对运行参数进行调整,但由于缺乏沟通导致了事故的发生。经连日抢修,3日15时48分,供热系统实现正常运行,供回水压力平稳,全线恢复供热。
抢险:72小时封堵三漏点
据哈市供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11月30日晚,哈市物业供热集团所属热力公司中心调度室工作人员发现,南岗地区中山路、花园街管网运行参数突然急剧波动。经排查,距发电厂热源出口150米处一套筒补偿器发生泄漏。经抢修,1日9时抢修完成并向系统注水,但系统升压缓慢,判断另有漏点。
1日15时30分,抢险人员在热源出口处发现第二处漏点,2日6时漏点抢修完成并开始系统补水,10时至14时逐步恢复供热,部分用户室温有所回升,但之后系统一次网回水压力不足,虽然采取多种措施,仍无法恢复正常运行状态。
2日22时,现场指挥部组织人员进行管网分段试压排查,判断第三处管网漏点在哈发电厂热源出口附近区域,并最终确定泄漏位置位于哈发电厂院内距围墙1米左右、系直径250毫米泄水阀法兰泄漏,11时打开围墙下的封堵网,12时抢修完成,13时开始系统注水升压,15时48分供热系统全面恢复正常运行。
原因:调整参数沟通不到位
事故发生后,哈市住房局、哈市供热办对事故原因进行了认真剖析并总结教训。据了解,造成事故的主要原因是,热源单位与供热单位间沟通协调的联动机制不完善,双方存在信息交流不畅、运行参数调整缺乏沟通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
据哈市供热办相关负责人介绍,哈市城区地下管网、管线、电缆等相互交叉且错综复杂,系统掌握各自为政,老化管网仅凭人工记忆,出现险情,因为管线复杂,给抢修带来很大难度。此外,由于哈市供热历史时间长,历史遗留问题多,欠账多,设施老化比较严重,供热企业设施改造资金投入不足,集中供热依旧是单热源、单回路,没有备用热源切换和备用的供热管网,一旦发生事故,就会造成大面积停热。
对此,哈市要求针对此次事故举一反三,各供热单位要结合实际情况,开展供热运行安全自检自查,确保对供热安全隐患早排查、早发现、早处置,从根本上解决存在的问题,避免此类事件的发生。
哈市排查2000公里供热管网
避免再次发生停热事件,哈市要求,要利用两天时间全面开展哈市供热设施排查工作,尤其是哈市2000公里供热管网和9000多个补偿器及众多阀门等进行重点检查,并做好相关检查记录。对供热系统的跑冒滴漏等现象要集中整治,发现异常情况要立即查清原因及时处理。
各区供热办要组织技术监督、安监对辖区内供热企业进行供热安全专项检查,坚决杜绝无证司炉工和违章操作的发生。供热期间如果需要调整供热参数,要履行企业内部审批手续。各供热企业、热源单位调整参数前,要及时通知热网、热力站等管理单位,且事先要做好相关准备工作,严密监控参数变化。坚决杜绝没有经过协调沟通,擅自调整供热参数的情况发生。
同时,建立哈市信息反馈、企业间协调机制,特别是热源企业要和供热企业建立硬性联络机制,及时通报运行状况的变化,全力解决供热质量问题,供好热,降低居民投诉率。
严寒期区域锅炉
提高供热参数
哈市住房局也向哈市热企下发通知,要求各热企全力抓好严寒期供热工作,要组织干部职工、社区工作人员检查供热企业、走访用户,变上访为下访,把矛盾和问题化解在基层。凡是供热中存在的问题要发现一户、处理一户、解决一户,集中整治室温不达标。各供热企业要对重点部位、设施做到提前检查、提前发现、提前处置,尽最大限度减少故障发生。供热企业要根据气温的变化,及时调整供热运行参数,保证供热质量和供热运行安全,不具备连续供热条件的分散小锅炉,要延长供热时间,提高供热参数。具备24小时供热条件的区域锅炉,要提高供热参数。热电联产热源、热网,要科学调度,确保平稳安全运行。各区供热办、街道办、社区、热企要做好居民测温记录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同时,哈市各热企要保证供热服务电话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居民投诉的质量问题,对居民投诉的问题要件件落实,及时反馈,各区供热办要对投诉量大,存在问题多的热企进行重点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