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报12月16日讯 12月3日,一则《哈市首招648名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消息面向社会发布。很快,这个普通的基层岗位引起了广泛关注,吸引了很多人争相报名。12日,根据哈市民政局初步统计,在为期三天的报名时间里,共有4642人参与报考,就全市648个社区专职工作岗位而言,平均录取比例将达到7:1。
哈市社工报名现场 |
报名火热的背后:
舍职位 弃高薪 他们为何而来?
12日是专职社工报名的最后一天。早上八点多,在哈市道里区民政局二楼的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报名现场,人们就排起了长龙。自10日首日报名以来,报名处就一直人满为患,一楼的保安被临时调到二楼“支援”,但面对蜂拥而至的人群,还是有点儿招架不住。这位保安大哥,一边站在门外叫号,一边用身体护住玻璃门,口中一再提醒着报名者,“大家都别挤了,往后退一退,再挤这门就要碎了。”
在人群中,报名者的对话也颇有意思,“这都报名第三天了,咋还这么多人呢?”“这有啥稀奇的,上个月招聘环卫工,听说也是老多人报名了,不过还好,咱这社工可比扫街轻松多了。”“可环卫工招聘是有正式编的,不像咱们这个不但没编,而且工资还那么少”,一旁穿着黄色阿迪羽绒服的女孩,直接插了句:“这么多人报名,有几个是奔着这点儿工资来的?1500块钱,也就够我买两双鞋的!”
专职社工既没编制,赚钱又不多,那么如此火热的招聘场面,如此之多的报名者究竟是为何而来呢?
月薪不菲的石娜显然不是奔着薪水来报考的,1500元的工资,只相当于和客户的一顿饭钱。2005年,石娜毕业于北大成人教育国际经贸专业,今年31岁的她,目前是哈市某保险公司的财务部门经理,是个标准的企业白领。“别看我现在职位挺高,但是工作压力也很大,而且以后也没有什么保障,岁数再大点儿,可能在企业就混不下去了,说被炒就被炒,一点儿保障都没有。”
在石娜眼中,在社区当专职社工,虽然也是合同聘用制的,但事业单位的聘用人员要比企业聘用的稳妥,“我觉得社工总不会因为年纪大了,就轻易被开除吧!”
同样抱着“求稳”的心态而来的,还有21岁的王蕾(化名)。王蕾刚大学毕业不久,正在一家旅行社做导游。10日晚上,下班刚到家,手里就被母亲塞了张报纸。“我当时就知道,准是关于考试的事。”其实,王蕾一直对自己的收入挺满意,“旅游淡季工资两千多,旺季工资轻松过万”。但11日一早,在专职社工招考第二天,王蕾还是听从母亲的建议,跟单位请了假来报名,“我妈觉得,当导游不是长久之计,没几年就跑不动了,做社工虽然工资少,但工作稳定,这活儿能一直干到退休。”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无论是主动来报考的,还是被家人逼着报名的,在各种报考理由背后,绝大多数报考者,有着一个相同的原因:社区工作稳定。这就能解释,为什么报名者中待业人群不多,反而是有工作、甚至是薪水远超1500元的人争相应聘。尽管专职社工招聘,没有事业编制,但很多报名者,仍将这次报考视为一次向事业单位的“靠拢”。
“求稳”背后的忧虑:
薪水低 工作苦 他们能撑多久?
与一大群打扮另类的年轻后辈们站在一起,贾培衡(化名)显然有点儿格格不入,她的另类似乎只体现在年龄上:39岁。贾培衡是哈市斯大林办事处某社区的劳保协理员,她的工作属于社区公益性岗位,每月工资仅有860多元。这次招聘专职社工,如果通过笔试、面试的话,在试用期内每月的工资是1200元,试用期满合格后每月1500元,还给缴纳养老、医疗、失业等五险,贾培衡现在只有三险,考上就能多两险。这对贾培衡来说,“考上了,工资就能翻倍,而且还多了一份保障。”
像贾培衡这样,在社区里领着微薄薪水的社工大有人在。哈市某社区的社保员蒋平(化名),这次是为了能“加薪四百元”才来报名的,蒋平现在每月的工资刚过千,她坦诚地说:“其实就算赚到1500元工资也不高,根本就不够花”。
社区工作不仅薪水低,而且工作也没常人想象那么清闲。蒋平除了要负责片区的社保工作,同时还负责处理很多琐碎的事务,甚至连清理小广告、冬天清雪的活也都有份儿。“都以为社区工作清闲,其实一点儿都不是,要不是因为没找到更好的工作,我早就走了。”让蒋平颇为不解的是,她原本以为这次招聘只会有一些在职社工来报考,没想到居然还有那么多“外行人”争相报名。“我最初也是因为工作不好找,觉得社区工作稳定才来的,可是现在干了两年,就已经彻底干够了,真不知道这些报名的人,考上以后能撑多久?”
其实,早在2009年,哈市南岗区就曾面向全市招聘了182名大学生,作为政府雇员和社区工作者充实到街道社区。可是,这批被寄予厚望,被视作改变未来社区人才格局的“优秀队伍”,不到一年,就有不少人选择离队。除了“薪水低,工作苦”这两个最常见的原因之外,“没发展”也是理由之一。很多人觉得,当前社工的晋升发展机制容易受到“天花板”效应影响,干几年就“到顶”了,很难再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学历与经验的反差:
学历高 经验零 他们能否胜任?
根据报考要求,本次专职社工招聘,所有的报考人员学历必须大专以上,除了报考公益性岗位之外,其他报考人员年龄须在40周岁以下,和以往招聘社工,以“4050”人员和下岗职工为主的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社工队伍正朝着年轻化、高学历的方向发展。
今年29岁的小邱,是英国某大学工商管理专业的研究生。在报名现场,她在填完申请表格后,差点儿引起围观。“快看,她是海归硕士!”虽然,此前哈尔滨已经有硕士应聘环卫工做“铺垫”,但“海龟”硕士报考社工,还是让道里区民政局基层政权和社区建设科科长刘芳有些意外。刘芳告诉记者,在众多报名的考生中,尽管也有一些研究生,但像小邱这样既有留学背景又有硕士学历的,并不多见。
如此高的学历来应聘社工,是否有点儿大材小用?小邱告诉记者,其实,她在英国留学期间,就接触到了当地一些高学历的社工,“在英国,学历高的社工其实并不稀奇,我反而担心自己没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不知道能不能胜任这个工作。”
小邱的担心其实不无道理。在采访中,一位社区主任跟记者说,“现在人好招,但不好用,缺的不是人手,而是人才。”而人才,虽然和学历有一定关联,但却不是绝对的。“与一些年纪大的社工相比,年轻人虽然学历更高,但他们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不足,而且不太懂得人情世故,在处理一些琐碎的社区事务时,比如碰到情绪激动的、无理取闹的社区居民时,往往会不知所措。他们究竟能否做好社工工作,还需要时间和实力来证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