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提起依兰县,人们首先想到的是那座为哈尔滨服务近半个世纪的达连河露天煤矿。如今,迅速兴起的风力发电、煤层气的开发利用以及煤矸石废物环保再利用,正成为依兰县引领低碳经济向新兴能源大县迈进的强力支撑。
风电项目。
依兰县委书记赵长满告诉记者,依兰县正做大做强清洁能源和煤化产业,努力延长产业链条,把其作为加快依兰县域经济发展的突破口,目前已筹备及开工能源产业大项目10余个,总投资超过400亿元,依兰新能源建设潜力令人无限憧憬。
漫山遍野白色风塔
每年输送十亿千瓦时清洁风电
从哈尔滨向东251公里,便进入依兰地界。走进依兰,鸡冠山上迎风耸立的风力发电机,正张开宽大的叶片如臂膀般欢迎着远方的来客,这些巨大的风叶每转动1小时产生的电力可以让一只25W的电灯连续工作6年零9个月。
远远望去,漫山遍野都是白色“巨人”,这些巨大的风力发电机已成为依兰县标志性建筑。在华富鸡冠山风电场,站在这些六七十米高的风塔下,宽大的塔基要五六个成年人手拉手才能抱得过来。巨大的叶片在风力的带动下缓缓转动,每小时就能为电网输送电力1500千瓦时。
依兰县地理位置十分独特,处于三山聚首之处,小兴安岭山脉、完达山余脉和张广才岭余脉将依兰县围成了一个管道,管口敞向西南方,松嫩平原上的西南风在依兰形成常年不断的“穿堂风”,年可利用“风期”达310天以上,测算后依兰风力全国一流。
独特的资源吸引了全国风电企业,国电、大唐、华富等国内风电企业纷纷入驻,投资建场。目前,依兰县已有各种型号的风机近400台,装机容量40万千瓦,年均可为国家电网输送电力10亿千瓦时,产值6亿元,成为全国风电第一县。
今年,依兰县又投入5亿元,新增风力发电装机容量5万千瓦。全省“十二五”规划风电装机容量为600万千瓦,其中依兰县装机容量为300万千瓦,占全省1/2,总投资300亿元,占全省风力发电量的50%,届时依兰县将有4000台风机为国家电网提供源源不断的清洁能源。
采煤梯田。
易燃易爆煤层气
由直接排放变身环保能源
站在依兰达连河露天煤矿向矿底望去,盘山公路似的运煤通道从矿底盘旋而上。远远望去一辆辆形如蚂蚁的运煤车,开到近前才发现如同庞然大物,人不足车轮高。
我省东部煤炭资源丰富,依兰刚好沾上“东部”的光儿,是全省五大煤城之一,有哈尔滨地区唯一的煤化工产业集群,拥有6.89亿吨煤炭资源,年产量400万吨。
经过重组后哈尔滨市最大的煤化公司中煤龙化2009年在依兰县成立,重组后的中煤龙化一改过去挖矿卖煤的简单生产模式,大力发展下游产品,不断加大科技投入,已为依兰县带来了6.8亿元税收,为依兰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记者在达连河矿区采访时看到,一台台油田上使用的“磕头机”在这里找到了新“工作”——开采地下煤层气。煤层气是依附在煤层中以甲烷为主要成分的烃类气体,与空气混合后变成人们熟知的“瓦斯”,是诱发煤矿爆炸的元凶,过去为保证煤矿的安全,煤层气被直接排放到空气中。
依兰县已探明的煤层气储量为18亿立方米,为加快这一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2009年依兰引进中泰能源公司。经过几年努力,该公司先后完成21眼煤气井的建设,煤层气日开采量4万立方米。中泰公司已在依兰县城铺设煤层气管道18公里,600户居民率先用上煤层气,今后几年将有5000户居民陆续使用煤层气。与每立方米2.8元的石油天然气相比,热值相当的煤层气价格仅为每立方米1.8元,市场前景十分广阔。
中煤龙化装置区。钟亚辉 摄
固体废物煤矸石
循环流化新技术实现再利用
煤矸石是采煤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容易自燃和污染环境,其存放和再利用一直是困扰煤矿企业的难题。
2011年,中煤龙化集团投资2.2亿元建设的220吨/小时煤矸石循环流化床锅炉项目开始试车。
中煤龙化通过自主研发的新技术,将经粉碎后的煤矸石投入到循环流化床锅炉内,不易燃烧的煤矸石在高温烟气的带动下,变成固体小颗粒得到充分燃烧。该锅炉投入使用后,既满足了厂区内的蒸汽供应,每年还可消耗19.5万吨劣质煤和69万吨煤矸石,节省优质煤炭3万吨,节约资金5000余万元,提高了资源综合利用率。
通过将煤矸石粉碎加工,由真空制砖机制成砖坯,在窑口烧结而成为成品砖。作为一种新型建材产业,煤矸石烧结砖项目是中煤龙化与依兰县今年重点推进的项目,双方共同投资6000多万元,年可利用煤矸石21万立方米,年产煤矸石烧结砖1.2亿块,节省标准煤1万吨,实现产值5000万元。
中煤龙化还投资2亿元建设了污水处理厂,每天可处理污水8800吨,达到国家一级排放标准,曾经死气沉沉的“赤水河”如今已鸟语花香。
如今再到中煤龙化,记者看到,曾经堆积得像小山一样的煤矸石存放区已经种上了植被,通过植树绿化,往日的火焰山如今已一片清凉。
2013展望
依兰县将牢牢锁定“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全面跃进全省十强县和着力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战略目标,全县GDP实现144亿元,同比增长20%;财政总收入实现13.2亿元,同比增长2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实现7.1亿元,同比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同比增长30%;社会商品零售总额完成43亿元,同比增长2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568元,同比增长15%。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4501元,同比增长15%。
力争引进千万元以上项目30个,重点推进项目108个,总投资274亿元,实现开竣工项目70个。
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2013年粮食总产提高到40亿斤,农业总产值实现56.1亿元。
发展休闲旅游业,精心打造历史文化游、自然观光游和黑土红色游三大优势品牌,2013年接待游客45万人(次),旅游业收入实现3.5亿元。
实施“十大惠民工程”,提升群众幸福指数。争创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培训城乡劳动力4200人(次),新增就业3500人。建设廉租房100套、5000平方米,改造老旧楼10万平方米、泥草房及危房5000户。实施集中供热五期工程,入户安装4000户。
决策者说
加快发展提升百姓福祉
即将过去的2012年,依兰县新一届县委团结带领全县广大干部群众,倾情实干,奋力拼搏,全力实施第十五次党代会上确立的“工业发展、财源建设、民生工作、经济总量”全面跃进全省十强县、着力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新战略,全面完成了年初确定的各项任务,各项事业发展势头强劲,跃进全省十强县取得了新成果,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迈上了新台阶。
2013年,是依兰县实施加快跃进全省十强县,全面建成和谐、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兰的关键之年。党的十八大为我们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建设,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指明了前进方向。当前,省市高度重视县域发展,各县(市)竞相发展,呈百舸争流之势。压力与动力同在,困难与机遇并存。哈尔滨市提出了县域经济及主导产业差别化、区域化发展的思路,为我县产业发展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我们将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凝聚力量,攻坚克难,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环境优势,有效激发各级干部干事创业的工作动力和企业投资兴业的发展活力,为全面建成和谐、富裕、文明、宜居的精彩依兰迈出坚实步伐。
在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上实现更大作为,以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为根本途径,推动农业增产、加强农村建设、促进农民增收。建设好现代农业示范基地,继续实施扩米、增稻、减豆,推进粮食产能工程,推动全县粮食总产突破40亿斤,确保全国产粮大县位次前移;建设好新农村建设示范基地,加大撤屯并村力度,着力打造中心村,确保依兰县新农村建设始终走在省市前列。
推进六大产业集群发展,在提升经济总量上实现更大作为。强力打造大产业、建设大项目、构筑大载体,拉动县域经济强劲增长。巩固煤化工产业集群主导地位,推动新能源产业集群提量增效,提升绿色食品和医药产业集群竞争实力,促进文化旅游产业集群提档升级,推进矿产资源和新型建材产业集群迅速崛起,加快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发展步伐。
推进中等名城建设,在城市扩容提质上实现更大作为。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是建设宜居依兰的根本途径,是打造中等名城的必然选择。以“一区四园十路”城市建设工程为重点,全面加快打造龙东地区强势崛起的中等名城进程。实施骨干路网、朝阳新区、生态园林城市、高档住宅小区和棚户区改造开发、城市精细化管理系列精品示范工程。
推进十大惠民实事再上台阶,在提升民生福祉上实现更大作为。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是衡量地区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们将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摆在突出的位置,切实办好十大惠民实事。加快城镇松花江大桥建设,确保在明年旅游文化节前建成通车,早日实现两岸群众畅通发展的梦想;实施牡丹江大桥改建工程,切实解决牡丹江两岸群众出行难的问题;新建廉租住房100套,改造农村泥草房和危房8.7万平方米,保证困难家庭住有所居;实施燃气惠民工程,建设煤层气生产井20口,新铺设燃气管网5公里,新增入户4000户,降低居民日常生活费用支出;加快通屯公路建设步伐,计划新建通屯公路144.1公里,新改建农村公路危桥20座,顺畅农村道路网络;提升职工群众生活水平,切实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提高社区干部、一线劳动者工资水平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让城乡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升幸福生活指数。(作者系依兰县委书记)
古城日日新
幸福节节高
位于哈尔滨市东北部的依兰县,是历史悠久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记者近日走进古城依兰,处处感受到这里涌动着谋跨越快发展的热潮和百姓生活的新变化。
依兰县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四纵六横两环”路网建设拉开城市发展骨架。实施棚户区改造项目7个,新建小区面积13.6万平方米,建成回迁安置房2000套。完成老旧楼节能改造8栋、4.2万平方米。集中供热新增入网40万平方米,总面积达260万平方米,城区集中供热覆盖率达到95%。累计铺设燃气管网20.5公里,新增燃气入户3000户。
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目前全县达到四星级以上标准村3个。整体搬迁自然屯2个、159户。新建农民住宅楼6栋、3.4万平方米。投资1.2亿元,完成农村泥草房和危房改造1200户、10.8万平方米。
科教文卫事业进展喜人。投资9300万元的高级中学扩建项目历经6个月的高标准建设今年投入使用,新建、续建寄宿制学校4所,新改建公立幼儿学校4所。启动职教中心建设,建成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新建县医院和卫生监督所基本完工,3个乡(镇)卫生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建乡(镇)综合文化站3所,县乡村三级文化体系基本建立。完成广电城网数字化转换5000户,农村光纤化覆盖率达40%。吕厚民摄影艺术馆开工建设,斡朵里城遗址立碑保护。
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启动事业单位工伤保险,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最高支付限额分别上调到9万元和7万元。新农合参保22万人,参保率达83%。基本养老保险扩面2524人,发放养老金1.2亿元。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持续提升,社会救助力度不断加大,城市低保标准提高至每月301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至每年1722元。
2012数字回眸
GDP实现120亿元,同比增长20%。
财政总收入完成11亿元,同比增长1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2亿元,同比增长15%。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90.8亿元,同比增长30%。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现22233元,同比增长15%。
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现12610元,同比增长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