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18日讯 70多岁的张老汉是绥芬河市北寒村村民,5年前他在村里率先参加了新农合,按照北寒村对60周岁以上村民的优惠政策,他个人不用交一分钱保费,直接办了手续,就参保。从那以后,老人几次住院看病费用,都是新农合出的大头儿,他只拿了一小部分,加上儿子孝敬的,老汉说:“一得病,自己没掏钱,反倒有了贴己钱了。

劳动社会保障宣传现场。
从最初的“看病没地儿报销、老了没钱养老”,到有了医保、养老金。绥芬河社保体系在政策制度上实现了由低到高、从城市到乡村的全方位覆盖。截至上半年,全市各项社会保险制度已经实现了全省最完备,养老、医疗等各项社会保险参保人群累计达到10万多人(次)。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居全省首位
早在2002年,绥芬河市就进行了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试点,做实养老保险个人账户。2008年出台了《绥芬河市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各类中、小学校在校学生,具有城镇户籍的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及18周岁以下的非在校未成年人及具有城镇户籍的其他非从业居民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2009年制定了《绥芬河市城镇医疗保险补充规定》,将非本地户籍的城镇人口纳入医疗保险统筹范围。2009年,省里将绥芬河市列为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城市,制定了《绥芬河市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实施方案》和《绥芬河市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实施细则》,同年12月,实施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2006年以来,调整企业退休工人养老金待遇5次,人均月增养老金580元。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方面,绥芬河市60岁以上老人享受全省列居首位的100元养老金标准,独生子女户和双女户家庭每人每月增加10元养老金补贴。绥芬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农民参合率已经达到96.4%。
扶持下岗职工学习刺绣。
加大城乡就业政策帮扶力度
近日,在绥芬河市职教中心的劳动技能培训基地里,来自周边乡镇的20余名学员正在一针一线地学习刺绣。这是由绥芬河市妇联、劳动和社会保障局等部门共同举办的冬闲妇女刺绣培训班,目前有数百人在这里学习靺鞨绣刺绣技法。学员在这里学艺半月后带着订单回家做活,一幅作品能收入150~200元钱。目前包括穆棱、绥阳等周边地区的妇女也慕名而来学技艺。
为了帮助企业解决资金压力,扶持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近年来,绥芬河市灵活运用各项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就业保障体系,并率先在全省实行就业城乡一体化。
绥芬河市累计争取再就业资金5900多万元,购买公益性岗位562个,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240多万元,公益性岗位社会保险补贴94万元,为2000多名职工新建立档案,及时接续劳动关系。此外,全市还通过项目支撑、资金扶持、政策帮扶等方式,为下岗失业人员提供小额担保贷款,贷款对象进一步扩面,由最初的仅限下岗失业人员自主创业,延伸到复员退役军人、高校毕业生、残疾人和农村妇女。贷款金额也由原来每人最高2万元增加到每人最高5万元。“十一五”期间,累计审批和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000多万元。
根据全市失业人员实际情况和公益性岗位需求,加大社会公共服务岗位与转变政府职能相结合,及时调整公益性岗位的种类及用工形式,以满足“4050”大龄就业困难人员的岗位需求。仅2011年,就安置739名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再就业,发放公益性岗位补贴和社会保障补贴564万元。为了做好再就业工作,劳动部门开展职业技能培训,举办劳动力招聘会,为劳动力供需双方牵线搭桥、为企业输送高技能型人才。仅2011年就培训了俄语、营业员、会计等专业326人,创业培训170人。
有效保护劳动者权益
社保体系建设中,对劳动者就业的有效保护是重要部分。绥芬河市在劳动用工监督和劳动仲裁方面保障措施的有效实施,对于“建设幸福城市”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这两项工作的开展力度不断加大,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受理群众投诉案件累计近千件。百姓就业有了安全感,遇到困难和问题也有处说理了。
仅2011年,绥芬河市劳动监察部门就巡视监察各类用人单位193户,涉及用工7620人,补签劳动合同529人。开设投诉专线电话,设立投诉接待室,安排业务能力强、工作经验丰富的人员专门负责接待和处理群众投诉。共立案22件,结案22件,启动农民工工资保障金,补发农民工工资238万元,有效的维护了劳动者合法权益。劳动仲裁部门在立案、审理、办结各个环节本着以“为民解困”的宗旨,坚持“调解为主、调裁结合”的方针,对受理的工伤争议纠纷案件立足—个“快”字,重在—个“调”字,缩短办案时间,提高劳动争议案件处理整体效能,促进了全市劳动关系和谐稳定。
从最初的吃饱穿暖,到“建设幸福城市”的总体要求,绥芬河市社会保障体系正逐渐趋于完善。在一项项数字和政策之外,真正让百姓受益才是最重要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乐是经济发展惠民的最根本体现,“百年口岸”正行走在建设幸福城市的路上,社会保障体系的进步和完善就是人民幸福的根源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