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残疾人无障碍浴池推广障碍重重 冷天出行难保障机制少
2012-12-21 10:30:00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程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21日讯 经过一年半的建设,我省首家残疾人无障碍浴池——哈尔滨市香坊区残疾人联合会“阳光爱心沐浴园”于9月14日建成。对哈尔滨数十万残疾人来说,能够在人工和专业器具的辅助下克服身体残疾带来的洗浴不便,拥有专属洗浴空间无疑值得拍手称快。但日前,记者再次前往“阳光爱心沐浴园”探访发现,这里的营业情况却比想象中冷清不少。

定制的残疾人自动按摩浴盆。

  现状:叫好不叫座

  设施便利服务贴心

  在爱心沐浴园,记者跟随一位前来洗澡的残疾人体验了爱心沐浴园全程“步步精心”的“无障碍”设施和服务。

  为了方便重度残疾人陪护家属停车,香坊区残联说服了周边居民将门前空地平整、修缮后开辟了一个小停车场。残疾人下车后可立刻使用浴池免费提供的轮椅,经由无障碍坡道进入一楼大厅领取浴柜钥匙。随后,无障碍电梯可把来洗浴的残疾人直接带达2楼浴区。记者发现,除了扶手和低处的横向楼层按钮,无障碍电梯最“特别”的地方就是所有的按钮上都刻有盲文。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种电梯他们仅在香坊区某大型商场的一部电梯上见到过。

  进入浴区,设施更加“先进”。防滑地砖、高低扶手,更衣柜同样带有盲文标识。每个浴位都配有防滑座椅,还有无障碍洗手盆、无障碍桑拿房和无障碍洗手间。浴区内最显眼的要数几个白色的大浴缸,浴缸的侧面有一个活动门,重度残疾人可以从轮椅上直接进入浴缸内。爱心沐浴园的负责人康金龙科长告诉记者,这样的残疾人专用按摩浴缸全国仅有两个厂家能够生产。

  初次来这里洗浴的残疾人小崔认为,除了设施的便利,他来这里最大的感受就是“自在”。“这里的工作人员是残疾人,来洗澡的也都是残疾人,再也不怕别人盯着自己看了。”原来,浴池的四位工作人员全部是香坊区通过公益性岗位社会招聘招来的残疾人,他们会在浴区内帮助残疾人更衣和洗浴。


 

  至今仅接待50余人

  设施如此完备,但无障碍浴池的使用情况却没有想象中火爆。记者采访时,仅有两位残疾人前来洗浴。从10月27日试营业至今,浴池总共只接待了50多位残疾人来这里洗浴。康科长表示,冬季天气太冷残疾人出行不便是人少的最主要原因。“为了让残疾人享受到无障碍浴池的便利也是为了鼓励残疾人来体验无障碍浴池,我们开业前给香坊区20个社区办事处发放了400张免费浴票,并配套发放400张陪护浴票。下雪前我们一共接待了40多位残疾人,但是随着最近的几场大雪和持续降温,残疾人出行愈发困难,来洗澡的人也就逐渐减少了。”

  据统计,香坊区约有54000名残疾人,其中持有残疾证的有16000多人。根据男女残疾人人口比例,无障碍浴池男浴区面积80平方米,共有14个浴位,女浴区50平方米,共有8个浴位。康科长介绍,目前浴池接待过最长的洗浴时间长达4个小时,且多有陪护家属一同进入浴区。考虑到浴池的接待能力,目前浴池仅接待香坊区的残疾人,尚未对全市开放,这也是人少的原因之一。康科长表示,如果条件成熟,浴池有望在明年3月份正式营业后面向全市残疾人开放。

  呼吁:盼多方支持

  助残事业独步难行

  从无障碍浴池建设、装修到运营,总投入已达到650万元。接近两个月的运营情况更让这里的工作人员有些忧心。

  目前来洗澡的大都是拿着浴票来免费体验的残疾人,也就是说近两个月的时间浴池只有投入没有产出,上个月仅浴池的水费就高达4000多元。“残疾人无障碍浴池应该属于公益事业,水电费应该按民用价格收取,但尽管我们多次协商,目前负责这一区域的水电部门却仍在按商用标准收取我们的水电费。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尽量节省,几乎所有的水电维护工作都在自己承担,但浴池营业就要从早上8点半开始烧水,直到晚上4点营业结束,开一天就要投入一天,来洗澡的人越多,投入也越多,如果没有相应的保障机制,光靠残联单方面投入恐怕难以维持长久。”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此前香坊区残联准备报给物价部门审批的拟定收费标准是持有特困证和低保证的残疾人免费,陪护人员收费5元,仅有残疾证的残疾人收费7元,陪护人员收费10元。但这个价格的核算依据是水电费均按民用标准收取,依目前的情况尚无法执行。“对很多家庭困难的残疾人来说,他们每月的补助才几百元,即使洗澡免费,来回几元钱的车费都是额外的负担。我们想尽量减轻他们的负担,就需要全社会支持和帮助。”

  康金龙告诉记者,目前残联的经费来源除了政府拨款就是社会缴纳的残疾人就业保障金。但是目前社会不少企业都在使用注册地址与实际地址不一致、虚报员工人数等种种方式漏交或少交残保金。康科长呼吁所有企业都能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认真履行社会义务,以支持和保证我省助残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