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3日讯 社区专职工作者,这个普通的基层岗位招聘在短短的几天里,在社会上引起了广泛关注。4642人排长队的报名场面,大量高学历人才的专注备考……一连串超出“预计”的“火”,让有着11年社区工作经历的“老委主任”——55岁的通江街道办事处上红社区主任战敏良的内心,一直被问号与叹号碰撞着。
问号一:工资不高为啥这么多人考?
当了11年的社区主任,战敏良如今的工资扣除了各种保险后拿到手的是1500元。连续看了好几天报纸的她,挺纳闷社区这基层工作工资不高,也没所谓的“编制”,怎么这么“招人儿”呢?与这些年轻人不同,战敏良当年走进社区工作,还带着几份无奈与不甘心。十一年前,她从所在的企业下岗了,“40多岁不是养老的岁数”,带着这份要强和要伺候老人的实际,她选择了参加离家很近的通江街道办事处公开招聘社区主任的考试。不仅考上了,还一干就是11年。实在的战大姐说,要不是为了离家近方便照顾一直卧床的母亲,她也许早就换了份工作。“现在1000多块钱能干啥?别说养一家老小,都不够时髦姑娘买一双鞋的。”
问号二:没经验的他们能行吗?
社区工作说大不大,说小还真不小。都是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对谁家来说都是急事。从来没有过基层工作经验的年轻人,能行吗?战敏良有些不放心。“他们学历高,但社会阅历和工作经验不足,而且不太懂得如何做群众工作,如何化解生活矛盾。”按战敏良多年的经验,一些居民来社区办事,有些是带着“气”来的,发几句牢骚、多问几句,是很正常的。可作为“天之骄子”的这些年轻人,能不能处理好,也许还需要真本事来证明!
问号三:工作琐碎他们能坚持多久?
一名社区工作人员要负责网格内的四、五百户人家的各项事务,上到劳动保障、下到卫生监督,不仅要知道各家家庭成员都有谁,还要熟悉每户的基本情况……说起社区工作,战敏良那股认真劲儿又被“勾”起来了。琐碎的工作,几乎很少能在短时间见到成果,作为居民的“大管家”,也很难让家家户户都满意。这份工作不仅不清闲,还要付出很大责任心和耐心才能做得出色。这份“苦差”,他们能坚持多久,会不会干了没几天就撂挑子了?
道里区通江街道办事处何主任告诉记者,前年区里曾面向全社会招聘过一批政府雇员。可才两年的光景,就有不少人选择了辞职,“婆婆妈妈”“工作辛苦”是他们离开的理由。
叹号一:真年轻!
新老交替是必然趋势,能让居委会大妈的面孔换成“80后”甚至“90后”,对于老一代社区工作者来说是欣慰。以前的“银发”职业如今也成为了年轻人争抢的香饽饽。“我们社区现在在岗的工作人员是12人,其中11人已经是超过45岁的中老年人了。”战敏良认真地算着每个人的岁数,“这个职业以前一直都是退休老太太或家庭妇女组成的队伍”,缺少活力,工作模式单一,太需要年轻人的朝气与创造性了。
叹号二:有文化!
天天看报纸,战敏良知道这次社区专职工作者众多报名者中,竟然还有硕士,还有“海归”高材生。“这真是太好了!”“其实社区工作特需要文化人,需要人才!”在社区办公室内,记者几乎看不到“文件夹”、“大本子”,战敏良指着电脑,自豪地笑着说,社区内的大部分资料已经录入电脑,各种档案也都变成了电子版。社区工作早就不再是家长里短,调解两口子吵架了。所以未来的社区工作更需要有文化的年轻人。“简单的计算机操作还可以,但如果要是制作多媒体课件、制作短片,我们就要出去花钱请人来做。”说到这,战敏良略带憧憬地表示,希望这次他们社区也能来个高材生,最好是个电脑高手!
叹号三:我们也要充电!
“未来的社区工作者肯定是向着年轻化、高学历化的方向发展。”战敏良谦虚地说,“我们这些人一看这情形,都觉得压力很大,自己也不能放松要求,得不断学习充电。”其实谁也不是天生当社区工作者的料,谁也别说这些年轻人干得不会好,谁也别说他们会干得好!多给年轻人些机会,帮他们一把,相信假以时日,他们错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