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4日讯 不是全省最富裕的城市,却把养老事业作为重要工作之一,成为全省养老典范城市,乃至被世界卫生组织赋予国际老年友好型城市的荣誉,这是中国第一次获此殊荣。这座城市叫齐齐哈尔。
12月中旬的一天,记者驱车驶进齐齐哈尔。寒冬里,落日余晖映红天边,为这座东北老工业基地重镇涂抹了一层暖意。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老龄化成为齐齐哈尔市沉重的包袱。根据统计年鉴显示,2011年我国人均GDP为35198元,但齐齐哈尔市人均GDP只有18245元,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与此同时,齐齐哈尔的老龄人口比例接近14%,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财力有限,老龄化严重,齐齐哈尔却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养老之路。
镜头一——54位卧床不起、完全不能自理的老人:糖尿病的老人每餐前需要注射胰岛素,膀胱造瘘的老人需要膀胱冲洗,褥疮的老人需要每天换药,大便不通的老人需要帮助用手抠出,癌症晚期的老人需要临终关怀……
这就是一个失能护理院的真实故事。在齐齐哈尔市建华区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护理人员每天要做的就是这些在别人看来完全难以做到的事,把特殊的爱献给特殊的老人。
“爸,该换药了。”“妈,该换尿布了。”“爸,我给你刮刮胡子、洗洗头。”……这里不是家庭,而是一所失能老人护理院,在这儿你听不到护理人员叫失能老人姓名。一声声爸妈,透着护理院人员与失能老人亲如一家的情感。
记者走进房间,看到的更是雪白的床单和棉被,闻不到一点儿异味;老人们的脸个个干干净净,不像久卧病床的人。推开厨房,新鲜的肉蛋果蔬堆满冰箱和储存柜。
“这位老妈,来的时候是帕金森氏症,关节都是强直的,三个小时就得帮她翻一次身,大便都得用手抠。”说话的人正是诚信失能老人护理院院长易连军,记者见到她时,她还忙着为一位失能老人打理床铺。因为刚走了两个护工,一时找不到接替的人手,她显得有些焦虑。易连军告诉记者,护理失能老人光有不怕脏不怕累的精神是不够的,还必须要有更多的专业护理技能和经验。“怎么下鼻饲管,怎么为褥疮换药……这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干的。”易连军一边护理着老人,一边向记者解释说,院里有严格的护理制度和规定,定时给老人敲背、按摩,眼睛、口腔护理早晚各一次……
易连军回忆说,当年她在护理母亲的过程中,切身感受到了失能老人生存的艰难,于是,她从只有8张床位的60平方米的护理院干起。
这些年来,在各级有关领导和部门的关怀和支持下,护理院已从分散的三处,搬到了由建华区政府无偿提供的940平方米的新院舍,改善了条件和环境,先后收住了300多人,使更多的失能老人享受到在家里也享受不到的护理和生活环境。现在院里的失能老人,年龄最大的90岁,住院时间最长的有9年之久。
“缺乏爱心的人是办不了护理失能老人这项事业的。”采访中,最让易连军忧心的是现在愿意从事护理老人工作的人越来越少,还有就是如今她已年近60岁,怕自己哪天干不动了、倒下了,自己手中的接力棒不知能放心地交给谁。
镜头二——一栋三层小楼里人声鼎沸:58岁的乒乓球队队长刘真英带领70位老人挥动球拍强身健体;63岁的合唱队队长闫翠兰指导近百位老人载歌载舞排练演出;73岁的棋牌队队长鲁兴文组织七八十位老人切磋象棋扑克技艺……
2012年,齐齐哈尔市三年城区社区公益用房全部达到300平方米以上目标的完成,宣告了老人们“冬天不出门,夏天蹲墙根”日子的一去不复返。
走进这栋3层小楼,立刻满耳的欢声笑语。这是齐齐哈尔市的一个社区服务中心——文宾社区。社区主任刘彩英介绍说,社区老人约有4000多人,每天来社区服务中心活动的居民都达上百人。一些老年人更是早上5点就来活动,晚上社区工作人员下班了他们也不愿离开。“在上海工作的儿子每次给我打电话都要问我在哪儿,如果我说在家,他就会很着急地问我怎么不去社区活动,担心我出了什么问题。”刘真英老人自豪地举起手中的乒乓球拍对记者说:“儿女特别支持我到社区活动,专门给我买了蝴蝶牌的球拍,800多块钱呢。”齐齐哈尔市社区公益用房建设最大的受益者就是老年群体,特别是2011年启动社区日间照料等特色为老服务项目后,设立日间照料室170个,特别是为老服务应急呼叫GPS跟踪定位求救系统,使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社区提供的日间看护,以及就餐、购物、健身、娱乐、保健等多元化、个性化的服务。
据齐齐哈尔市民政局局长张大伟介绍,作为经济欠发达地区,该市社区公益用房面积小、设施旧、配套不全、功能缺失,全市7个区社区公益用房总面积不足1.8万平方米,平均不到100平方米。2010年齐齐哈尔市政府制定下发了《城区社区公益用房三年发展规划》,三年来投资1.2亿元,新增社区公益用房7.7万平方米。
“在做好公益用房硬件建设的基础上,还要不断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努力满足社区群众多元化需求。”张大伟对记者说,社区公益用房在功能划分上也是尽可能的扩大居民活动区,减少办公区,设立了“一站式”服务厅、文体活动室、电教室、慈善超市、便民餐厅、绿色网吧等。
镜头三——生活在齐齐哈尔市第一福利院的老人们是幸福的,也是幸运的:“温馨室”成就了87岁邢好礼老大爷和75岁何贵琴老大娘的黄昏恋;“母女间”让两代人感受到家庭的天伦之乐;各种竞赛、评比、书画展,举办红歌音乐会、观光野游等丰富多彩的活动……
老有所乐,关注老年人精神世界,他们的“夕阳”生活才能红彤彤。
坐落在齐齐哈尔市中心的第一福利院有一个充满诗意的名字——松鹤家园,占地面积达到2.4万多平方米,是一家拥有1200多张床位的公办养老院,收住“三无”老人、没有自理能力的残疾人和自费养老的老人。2005年为了建设松鹤家园,不算土地,建设投资就达到近7000万元,而当年齐齐哈尔地方财政收入只有21.1亿元。
见到齐齐哈尔市第一福利院的“才艺之星”刘素舫时,记者着实一惊。这位80岁高龄的老人正在为排练新年晚会的节目而翩翩起舞。令人费解的是,刘素舫本是天津人,退休前一直在烟台工作。老伴离她而去后,她没有选择儿子所在的城市哈尔滨,而是来到了齐齐哈尔,入住到松鹤家园。
面对记者的疑惑,刘素舫坦言,吸引她来到这里的原因,是价格相对便宜;留住她的原因,除了环境优美、硬件条件好,更重要的是这里组织的各种活动让老年生活丰富多彩,每天过得都很充实。“你看,这是我们在比赛包饺子,很正规的,这不都戴着围裙嘛。我们三个人去的,代表一个楼层。”刘素舫指着照片,如数家珍般讲述着往昔的说快板、唱大戏、做竞赛,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人老了,能吃多少、喝多少?我们图的就是个乐呵儿。”采访中,这里的院长张双艳就对此感触颇多,她认为,老年人对精神的需求远远胜过对物质的需求。也正是从这点考虑,张双艳结合为老服务的时代特点不断更新服务理念。
公办养老机构无论是硬件设施条件,还是软件服务管理都是民营养老机构望尘莫及的。能住进松鹤家园的老人是幸运的,但在松鹤家园门外还有多少等待入住的老人呢?张双艳告诉记者说,600多名难求“一床”的老人中曾有人这样问过她:“张院长,我死之前还能不能住进来?”
“看着这么多老年人不能入院,我心里真难受。就盼着能建更多的公办养老院,让每个老人都能安享晚年。”新的一年即将来临,祝福张双艳的心愿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