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2月24日讯 黑龙江与俄罗斯有3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但哈尔滨并无口岸优势,要想发展对俄经贸,就要另辟蹊径。
曾经,我市的对俄合作过多强调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作用,却没有形成贸易大通道,致使“交易”踟蹰不前。为此,最近召开的全市对俄工作会议提出,要着力推进“一个通道”、“三个中心”、“三个平台”建设,打造对俄合作战略支撑体系。
“东北亚中心”的地理位置赋予了哈尔滨人心理上的优势,但如何将东北亚“中心”优势发挥到最大,少吃内陆“中心”城市的亏,关键是要把“中心”打造成“核心”。
“加工基地”需“里应外合”
今年哈洽会结束后,黑龙江华夏天元经贸公司就启动了“莫斯科莲花城国际商贸批发中心”中国商区的招商。
这个批发中心位于莫斯科市大外环距市中心30公里处,交通十分便捷。今年7月1日,该中心所处地区正式纳入莫斯科的行政管辖范围。在25亿美元的投资中,俄政府投资占51%,民间资本占49%。俄联邦政府已决定在批发中心设立海关、商检、税务、邮政、电信、警察分局、公证处、银行等配套机构。
华夏天元负责人告诉记者,相较当年被迫关停的莫斯科切尔佐夫斯基大市场,“莲花城”不仅得到俄联邦政府的鼓励和支持,更可以引导华商摒弃灰色通关,实现人员、货物、经营“三合法”,提升国货的地位,保障华商利益。
针对这个境外平台,华夏天元将在哈市建设中俄经贸大厦,为中俄客商提供办公、交易、信息、食宿等生活服务平台,这也是该项目的重要节点。同时,在松北区对青山园区建设对俄电子、轻工产品加工制造基地,形成对俄出口加工产业集群。
自2000年边境小额贸易政策取消后,我市一直强调对俄出口加工基地作用,但由于未形成贸易大通道,导致对俄中心城市的物流仓储和集散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为此,我市将借华南城中俄合作大厦、五方天雅、华夏天元等商贸流通大项目建设契机,围绕石化、木材、煤炭等建设俄罗斯大宗产品交易中心,进一步稳固对俄合作的战略支点和实体经济,实现对俄贸易的“里应外合”。
“国际货运”须打通“任督二脉”
到今年,我市已与俄9个城市开通航线,双方都相互给予了客货卸载权利。但由于只载客不装货,货运市场处于空白状态,造成货仓闲置。
记者了解到,俄罗斯有几十个中国商品市场,在俄华商达10万人以上,货物运输基本以国际铁路货运为主。另一个信息是,目前北京雅宝路对俄物流企业逾千家,其中六成以上为我省企业。
俄罗斯入世时,共签署了包括运输在内的30个领域的服务贸易协议。与此同时,我市正大力发展临空经济。开辟空中货运走廊,充分利用我市对俄航线,鼓励和引导国际物流企业和航空公司进驻哈尔滨机场,打通哈尔滨作为“中心”的“任督二脉”,时机刚刚好。
作为开展国际货运的关键环节,为鼓励国际货代进入哈尔滨机场,我市将设立国际货运奖励专项资金,对从事对俄出口的国际货代给予出口补贴。争取在明年上半年前,与俄罗斯一至两个城市实现货运直通业务。
去年底,装载着22吨木器产品的滚装船在俄罗斯符拉迪沃斯托克港正式开航,利用公路运输经绥芬河口岸出境,3天后运抵日本鸟取县境港。这标志着一条陆海联运大通道正式开通。
为引导运输企业充分利用这条大通道走向国际市场,我市将理顺哈尔滨-绥芬河-符拉迪沃斯托克货物运输的各个环节,积极为哈尔滨物流企业向国家申报经营内贸货物出境不出口的货运代理资格。从天到地,从陆路到海上,将我市打造成对俄及东北亚的货运枢纽。
变地理“中心”为产业“核心”
中国会展经济研究会副会长张凤林到我市考察会展业时曾说,“中心”的另一方面意味着“里不出,外不进”。他提醒我市“千万别吃了‘中心’的亏”,并指出“将地理‘中心’变成产业‘核心’才是最要紧的”。
今年12月10日,哈尔滨银行首次随我市经贸代表团参加叶卡捷琳堡工业展览会,这也是我市金融业首次参展。展会期间,哈行与叶卡捷琳堡当地及车里雅宾斯克州的银行多次洽谈,达成了合作意向。
按照哈尔滨银行境外市场推进时间表,这两个州已经被纳入中资企业和商户聚集城市的跨境业务市场拓展计划。据了解,该行将通过并购方式设立境外机构,为境外中资企业提供低成本融资支持,增强中资企业竞争力。
特别是哈尔滨银行具备对俄卢布交易结算银行的优势,未来3到5年,它将牢牢把握卢布汇率话语权,拓展对俄业务,真正建成全省、全国对俄经贸、结算、产业合作的商业银行中心。
除了这个以我市对俄金融服务绝对优势打造的中俄金融服务平台,我市还将建设为中俄企业提供对接与交流的中俄国际经贸会展平台,以及集信息发布、在线交易、网上申报于一体的中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时至今日,只有将我市对俄合作优势抽丝剥茧,将“我有人无”的比较优势发挥成“绝对优势”,将每一个平台做精做细,哈尔滨才可能真正成为“桥头堡”和“枢纽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