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百岁老人蔡靳氏:儿女孝顺最长寿
2012-12-24 09:54:00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张海霞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4日讯 家住呼兰区兰河名苑小区的蔡靳氏今年正好100岁,虽然不糊涂,但是已经不能自由活动了,由68岁的小儿子照顾。老人是个直性子,心里不藏事。前几年,邻居家有矛盾,她知道了就去当说和人,跟人家“掰扯掰扯”。老邻居都说蔡靳氏是个有福之人,最先和大儿子生活在一起,直到大儿子81岁离世,临终把母亲交给二弟弟照顾,蔡靳氏跟二儿子生活。7年前,二儿子得了脑血栓无法再照顾母亲。现在,蔡靳氏和小儿子蔡润田生活在一起,老人虽然能说简单的话,但是已经无法自由行走,必须要人搀扶。蔡润田承担起照顾母亲的责任,端屎端尿、洗衣擦身、喂水喂饭……

  百岁老人蔡靳氏

  百岁还当“掌柜的”有话从来不憋着

  蔡靳氏老人住在呼兰区一个新动迁的小区内,分的是6楼。自从搬上了新楼,不像住平房时那样方便,老人就很少下楼了。

  记者来到蔡靳氏老人家的时候,老人正在睡觉,老人的小儿媳毕女士介绍,老人耳聪目明,愿意看电视,行动有些不便,经常大小便失禁,都是她的丈夫伺候。

  老人饭量很好,早上喝一袋牛奶吃一个面包,中午吃一大碗面条,还得打俩荷包蛋,晚饭跟家里人吃的一样。老人初一、十五吃素食,平时最爱吃肉。牙齿已经掉光了,先后换过2次假牙。

  毕女士说,老人在家里说了算,而且“说一不二”。公公是1960年去世的,她记得很清楚,因为那一年她和丈夫结婚。记得结婚第二天早上,老太太早就梳洗整齐等着老儿子和儿媳妇来“请安”。照规矩得给老人下跪、敬茶,敬完茶老人得“训话”,讲一些家里的规矩,最后老人给了老儿媳妇一对银镯子。

  蔡润田照顾在床上的母亲

  直到现在,过年的时候,儿孙们都要给婆婆磕头,婆婆也会把准备好的“红包”分给大家,沾沾喜气儿。

  在一起生活的时候,婆婆也是“掌柜的”,谁用钱得请示。老人虽然不识字,但经常在一个本子上面记账,别人看不明白,她算起账来可是明明白白的。

  毕女士回忆,前年,一家人包豆包,本来打算包糯米面的,但是老人非要包黄米面的,家里人表面上答应了她,实际上包的是大米面的,老太太很生气,也不吃饭了,还骂人,一家人只好轮流给道歉。再得知大黄米比较贵还不好买的时候,老人拿出来200块钱交给了毕女士,让她去买大黄米。

  蔡润田为母亲梳头

  老太太是热心肠邻里吵架她说和

  “婆婆虽然是‘刀子嘴’却是‘豆腐心’,说归说,但是很讲理,谁家夫妻吵架、闹矛盾她就坐不住,非得上人家里说道说道、掰扯掰扯,她一到场,人家也不好意思再吵,只能装着和好了。”毕女士告诉记者,有一回邻居一对两口子吵架闹离婚,经婆婆一劝,俩人感觉挺后悔的就和好了,还买了东西特意来感谢婆婆。

  让人感到奇怪的是,老人在50多岁的时候就是出了名的“药罐子”,气管不好总是咳嗽,看遍了周边的老中医,邻居们一闻到中药味就知道是蔡靳氏又在熬中药喝了。用老儿媳妇的话说,“50多岁的时候就成天看病、吃药,脑门、脖子、全身能拔罐子的地方都拔了,好几次儿女们都偷偷给老人备下后事,没想到老太太又活了50来年。”

  记者提起呼兰的另一位百岁老人赵何氏,毕女士称,他们两家是70多年的老邻居,60多年前赵何氏家为了生计开了一家小面馆,婆婆还去帮忙了。

  三个儿子轮流为母尽孝

  这时,蔡靳氏的老儿子蔡润田回来了。他说,趁母亲睡着的时候,他出去给母亲买一些降压药,母亲血压有些高。蔡润田告诉记者,1960年父亲去世的时候,他17岁,大哥30多岁,“长兄如父”,大哥承担起家庭的重担,养活一家人,供二哥和他念书,母亲也一直跟大哥在一起生活,大哥不论多忙都把母亲照顾周到,直到大哥81岁的时候,无法再照顾母亲。临终前,大哥唯一放心不下的就是母亲,让二哥和他轮流照顾母亲,为母亲送终。大约7年前,70多岁的二哥患了脑血栓,也不能再照顾母亲,轮到他继续照顾。

  “做儿女的,要为父母尽孝。照顾年迈的母亲是应该的,是分内的事。”蔡润田说,他每天半夜都要起来给母亲换内衣,因为母亲睡着的时候会大小便失禁,换衣服母亲也不会醒,换上干净的衣服,母亲还能再睡几个小时。早上起来再给母亲洗脸、梳头、喂饭,吃完饭再把母亲的假牙刷洗一遍,然后再把脏衣服洗干净晾上。

  谈到母亲长寿的秘诀,蔡润田说,母亲乐观、心里不藏事,能吃能睡,一家人都注重孝道,这就是母亲的长寿之道。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