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2月25日讯 水变清、天更蓝,绿色正在城市扩张、在乡村蔓延……一系列以“绿”为底色的生态工程建设正在鸡西如火如荼地进行,“人、城市与自然和谐”的具有丰富生态文化内涵的宜居城市正在形成。
近日,记者来到鸡西市梨树区碱场村农民张殿春家。和城里人一样他家用上了室内卫生间,上下排水设施齐备,室内环境整洁清新;不同的是,他家还有一套家庭生态小循环系统——用种植业提供饲料发展养殖业,禽畜粪便为生产沼气提供原料,沼气做饭烧水取暖,沼渣、沼液用于种植有机农产品,形成了稳定高效的生态农业循环系统。张殿春说:“建设这样一个小循环系统,大约投入1万元,个人出3000元,其余部分享受政府补贴。”今年,鸡西的三县(市)、六区已有12个村推广示范家庭生态小循环系统,受益农户近千户。
去年9月,中国·鸡西绿色发展研讨会打出绿色发展大旗,提出要为子孙后代留有余地的发展,即:坚持绿色发展。鸡西市委十一届十一次全会和市第十二次党代会,进一步理清了绿色发展的思路,明确提出“一杆大旗、两个目标、六个毫不动摇、六大建设”的发展战略。“一杆大旗”,就是高举绿色发展大旗。既要发展速度,又要发展质量和效益;既要金山银山,又要绿水青山;既要照顾当代,也要照顾后代。“两个目标”,一个是建设中国北方的绿色矿区、生态城市、宜居家园,这是全市200万人民对幸福生活的美好期待;另一个就是把鸡西建设成为黑龙江东部地区中心城市,这是鸡西站在全省发展的大格局下审视实际、照准定位的战略选择。坚持绿色发展被鸡西市委列入“六个毫不动摇”之一,生态建设也出现在“六大建设”之列。在生态建设方面,着力实施五大工程,即保护兴凯湖、治理穆棱河、开展退耕还林、推进城市绿化、整治环境污染。
“清零”环保旧账,“美丽规划”先行。今年鸡西成功争取到国家对松花江流域治理的政策支持,投资总额达9.98亿元的5类27个项目中,将获得国家资金支持4.18亿元。聘请专家编制规划穆棱河流域生态保护与污染防治项目207个,对进展缓慢的县(市)区实施“约谈”和“区域限批”。将解决兴凯湖污染问题成功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兴凯湖国家生态良好湖泊保护实施方案》已通过环保部、财政部组织的专家初次评审,财政部提前下达2013年度兴凯湖湖泊生态环境保护专项资金4000万元,标志着兴凯湖已正式纳入国家生态良好湖泊保护规划。
今年建成占地面积60.5公顷的水上公园,作为穆棱河综合治理改造项目之一,集生态农业、垂钓休闲、戏水天地等功能于一体,为市民带来“美丽心情”。明春,鸡冠山也将退耕还林,建成展现鸡西地域文化特色的鸡冠山公园。
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儿”,一批涉及新材料、新医药、煤焦电化工、机械制造、现代服务业等多个产业的环保型项目成为“新宠”,先后在该市“落地开花”。
鸡东县煤焦电化循环工业园区按照“一区多园”模式,设立无烟煤深加工、煤焦电化、PVC树脂、煤化工4个特色产业园,污水处理厂随之跟进建成。宝鑫节能环保碳化硅有限公司投资5亿元,利用自主研发技术发展循环经济,新上的4万吨新工艺碳化硅项目,产品销往国外,年可实现销售收入4亿元、上缴税金6000多万元,利用煤矸石燃烧余热发电供生产需要,每年“吃”进几百万吨煤矸石,“吐”出的灰渣制作烧结砖达几亿块,过去被当做“垃圾”、“废物”的煤矸石被彻底“吃干榨净”。
全市聘请近700名环保义务监督员,浑水、黑烟稍有露头,就会被逮住,对减排不达标的企业实施“排污费加倍、取消三年内环保专项资金支持”的处罚;对政府部门不能完成减排任务的,对领导追责并取消评优资格。
告别“黑色发展”,减害增绿,为后人“乘凉”而“种树”。从城市到乡村,从工业到农业,从生产到消费,鸡西市处处体现着绿色、低碳、循环的可持续发展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