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文卫·体育  >  文卫
搜 索
五项改革力促冰城人“病有所医” 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试点
2012-12-25 11:08:06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2月25日讯 2009年以来,市卫生局将医改工作作为全市卫生系统的核心工作、重点工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的决策部署,按照“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的基本原则,遵偱统筹协调、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改革路径,攻坚克难,全力推进五项重点改革,取得了明显进展和初步成效。

  四年医改,哈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筹资水平、覆盖人群及法规机制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绩,给农民带来了巨大变化

  新农合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简称,指由政府组织、引导、支持,农民自愿参加,个人、集体和政府多方筹资,以大病统筹为主的农民医疗互助共济制度。采取个人缴费、集体扶持和政府资助的方式筹集资金。

  医改四年,我市新农合筹资水平不断提高,筹资标准由2008年人均80元提高到290元。2009年以来,我市共筹资新农合基金28.2亿元,其中:政府补助23.48亿元、个人缴费4.72亿元。

  新农合覆盖面不断扩大,新农合制度100%覆盖面连续四年得到巩固。农民常住人口参合率由2008年的94.4%扩大到2011年的99.7%,参合人数达到382.57万人。四年累计参合人数达到1446.57万人。

  四年来,我市累计为995.25万人次的新农合患者补偿了24.5亿元的医药费,参合人受益率为80%以上,得到万元以上医药费补偿人次为15676人次;各统筹地区县乡定点医疗机构住院政策范围内报销比例达到75%以上,封顶线达到8万元以上。

  我市对全市新农合补偿实行“十统一”管理,即:统一筹资标准、统一起付线、统一报销比例、统一封顶线、统一门诊慢性病和特殊大病补偿、统一特困群体优惠政策、统一将基本药物和一般诊疗费纳入报销范围、统一扩大重大疾病医疗保障、统一开展支付方式改革、统一医用耗材补偿。实行了“一证通”和异地“即时结报”等便民措施。参合农村居民在统筹区内各级定点医疗机构就医,持《合作医疗证》等有效证件,可以选择定点医疗机构就医,取消了转诊环节。开展了支付方式改革,实行了门诊总额付费、按住院人次付费和按住院病种付费,探索了按床日付费工作。


  2011年5月1日,《哈尔滨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办法》正式实施,成为全国率先出台的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的一部地方政府规章,在完善新农合管理体制机制方面做了有益尝试。在该《办法》基础上,我市制定了新农合基金管理制度、基金收支预算、基金运行分析和风险预警、住院次均费用管理、大额医药费管理等31项工作制度。

  基本药物制度实施机构全部按规定实行网上集中采购,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均在400种以上,群众少花药费8102.7万元

  我市分批分步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自2010年3月15日起,全市分两批启动实施了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工作。截至2011年4月30日,全市由政府举办的25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已全部配备使用了基本药物,并实行了零差率销售,提前两个月落实了省政府要求。目前实施机构全部按规定实行网上集中采购,配备使用的基本药物均在400种以上,并通过电子屏等方式进行了公示。基本药物制度实行以来,群众少花药费8102.7万元。

  非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如何落实基本药物制度,是一个不小的难题。2011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了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市卫生局下发了《关于非政府办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施基本药物制度改革指导意见的通知》。

  平房区成立了由区医改办、财政局、卫生局和领办医院组成的区医改管理委员会,实行了对辖区内由企办医院领办的社区卫生服务机构设置的“四独立”,即独立机构、独立法人、独立账户、独立运行管理。在企办医院领办的社区服务机构实行基本药物制度,执行药品零差率销售,区财政按照15%的比例给予其基本药品销售补偿。

  近四年是我市历史上对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投入最多、建设规模最大的时期,总投资22.1亿元用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软硬件建设

  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推进,近4年来,全市共实施卫生项目255个。其中,中央扩大内需项目122个,中央新增项目18个,省、市政府投资和单位自筹资金项目115个。总建筑面积67.85万平方米,总投资22.1亿元,其中中央投资3.72亿元,省投资6234万元,市投资1.54亿元,区县投资2.27亿元,项目单位自筹13.95亿元。全市85%社区卫生机构业务用房得到改建,乡镇卫生院业务用房基本实现砖瓦化或楼房化。

  2009-2011年3年间,市级财政累计投入3000万元,对22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装备基本医疗设备和办公设备,共计14054台(件、套)。各级政府为乡镇卫生院配备了基本医疗设备。基层卫生队伍能力建设得到强化。在中央及省级财政补助公共卫生专项421.6万元的资助下,开展了以“春雨”行动为主题的基层卫生队伍培育活动;通过成立“赴农村专家讲师团” ,扶植基层卫生培训基地建设,建立监督考核效果评价体系,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培训形式,对3.4万名基层卫生人员进行专题、专项、专业培训。


  公共卫生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人均公卫服务标准由15元提高到25元,服务项目扩展到10大类41项

  医改以来,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取得明显成效。政府投入明显增加,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筹资标准从2009年的人均15元提高到2011年的25元,市辖区各级财政累计投入5.27亿元。

  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不断增加,到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扩展到10大类41项,基本医疗服务已经覆盖到所有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服务成果不断巩固,全市居民健康档案建档率已达85.34%,电子建档率为73.96%。共为284.04万名65岁老人免费体检,做到了应检必检。高血压患者规范管理工作惠及647438人,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工作惠及128911人。农村妇女“两癌”检查56410人,农村孕产妇叶酸补服12.19万人、住院分娩补助14.99万人。完成13700例白内障患者复明手术。共接受免费婚检64358对。

  从2009年起,我市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及集中接种工作纳入工作重点。截至2012年11月底,全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完成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甲级门诊率达到79.46%。同时,将规范化预防接种门诊建设与集中接种工作同步推进,逐步实现由村所、社区卫生服务站接种向以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集中接种的过渡。儿童免费接种的疫苗达到11种,并连续开展了麻疹、脊灰疫苗强化免疫、查漏补种和重点人群接种工作。

  门诊“一卡通”、优质护理服务……大型公立医院改革从“心”开始,一项项温馨服务融合了医患关系

  我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积极稳妥推进,设计制定区域发展规划。从市级层面,设计制定了《哈尔滨市医疗机构设置规划(2010-2015)》和《哈尔滨市卫生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同时,加强县级医疗机构建设,启动“院县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2012年起,市政府连续四年投入1800万元,县(市)财政匹配一定资金,开展“院县合作共建区域医疗中心”项目,解决缺科、缺技、缺人和缺设备的问题,核心任务是健全科系,增设短缺科系,做强ICU、麻醉科、病理科和眼科等短线科系;拓展技术,有针对性地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培育适合医疗中心特色的技术群;培植人才,引进、培训人才500人,培养专科人才梯队20个;增加设备,支撑新技术、新项目的开展,提升县级医院的整体功能。

  2012年底已有8所县(市)人民医院通过二级甲等以上医院评审,力争四年内12所县(市)人民医院达到二级甲等以上医院标准。

  大力推广便民惠民措施,全市建立了预约诊疗平台,辖区二级以上医院普遍实行了预约诊疗服务。设立门诊便民服务中心、电子叫号服务、门诊“一卡通”管理等15项优化门诊诊疗流程新举措。全面实施优质护理服务,三级医院覆盖100%以上的病房,二级医院覆盖60%以上的病房。在全市50家二级以上医院262个临床科室开展了临床路径管理试点,累计入径治疗病例23182例。

  道里区引导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双向转诊”机制,转出病人社区康复转回率达91.9%,这个做法在卫生部工作简报中刊发。

  2010年,在市直14家医院试行了院长绩效考核工作,建立了以服务评价、办院方向、平安建设、管理有效、资产运营、持续发展等6大类27项量化工作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2011年,将实施院长绩效考核范围扩大到18家区、县(市)人民医院。2012年继续实施对市直14家和18家区、县(市)人民医院以服务评价、办院方向、平安建设、管理有效、资产运营、发展持续等6大类30项量化工作指标的考核评价体系,此举推动了公立医院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和信息化,为建立以法人治理结构为核心的公立医院改革奠定了运行机制基础。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