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监测PM2.5共8天 7天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
2013-01-09 10:47:2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吴天飞 温婧璐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9日讯 哈尔滨环境空气质量发布系统上的“表情脸”基本都是在落泪——8天中的7天,全市12个PM2.5监测点绝大多数时段为重度污染或严重污染。

  作为中国纬度最高的省会城市,很多人把冬季空气污染祸首推给燃煤取暖。监测实验却显示,冰城机动车尾气排出的PM2.5已经超过冬季燃烧的大大小小锅炉。每个人在受空气污染之害的同时,正在成为施害者。

  试验 尾气是PM2.5祸首

  很多人认为造成我市PM2.5严重超标的最主要原因,是在长达6个月的供暖期里,大量燃煤飞灰的排放。但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日前进行的模拟室外监测环境试验结果却显示,我市PM2.5的形成来源中,汽车尾气排放烟尘已超过冬季供暖。

  汽车尾气排放已经取代漫长供暖期的大量煤尘成为形成我市PM2.5的最大“原发灶”。据统计,截至2012年9月末,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已经达96万辆,并以每天约400辆新车落户的速度增长。今年,我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百万大关。机动车迅速普及到每个家庭的同时,给我市的空气质量改善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

  分析 冬春两季污染重

  2011年,按照空气污染指数,即API对我市空气质量进行描述时,我市的“好天”数量为317天,空气质量优良天数占全年总天数的比例高达86.8%。但是这样高比例的好天在今年我市全面执行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后,将不复存在。从2013年1月1日到1月8日,8天里12个点位的监测显示,我市仅1月5日一天为好天。

  据市环境监测中心站总工程师白羽君分析,根据以往监测,每年的11月到来年2月,是我市供暖期,冬季燃煤带来的大量飞灰烟尘让这一时段我市空气质量最差,成为空气污染最严重的时间段。其次是每年的4到5月,由于春季风沙天气增多,作为主要污染物的PM2.5浓度也随之增高。因此,4月和5月成为我市仅次于供暖期的空气污染严重时间段。


 

  时段 上下班期间,空气质量差

  1月7日,哈市出现“烟尘天”。按照新的空气质量标准,在12个监测点位全部为“严重污染”时,道外宏伟公园依然是AQI(空气质量指数)数值最大的地区,日均值高达482,远超空气质量最高污染等级6级AQI指数为300的最低界限。在每日的实时监测数据显示中,宏伟公园的AQI指数始终“遥遥领先”于其他监测点位。

  白羽君介绍,在我市运用API(空气污染指数)对空气质量进行描述时,太平宏伟公园就是“重灾区”。今年增设PM2.5、臭氧、一氧化碳的监测后,宏伟公园区域主要污染物大部分时间为PM2.5,主要污染物随着空气中污染物监测项目的变化发生变化,但该区域AQI指数却并未随主要污染物的变化而降低。

  “这主要是风向惹的祸”,白羽君分析,我市常年风向为西南风,城区的东部为下风向,也就是空气下降的区域,因此城市东部就成了污染物质沉降最多的区域。12个监测点中,宏伟公园监测点位在我市城区的东部,正是下风向所在地,除了不在主城区的阿城会宁公园监测点外,宏伟公园监测点是最东边的点位,污染物浓度也最高,常年空气质量指数偏高。

  白羽君说,位于我市上风向的道里区,虽然人口密度大,但空气中污染物质的扩散相对容易,空气质量反而好过其他区域。据他介绍,目前我市污染物质的排放量是相对稳定的,造成个别日子里空气质量污染严重的原因主要是气象原因,除了风向,高压静风天气也会让污染物难以扩散,严重影响当日的空气质量。另外,人口密度也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例如,人口密度较小的平房东轻厂监测点位的AQI指数通常小于其他监测区域。

  空气质量的变化不仅体现在全年各个月份的不同,一天之内,空气质量也时刻在变化。白羽君介绍,由于我市目前监测的主要污染物为PM2.5,PM2.5的主要来源为汽车尾气和冬季燃煤。上下班的早晚高峰机动车流量大与供暖强度大的时间,一般为早上6点到9点,下午4点到7点。这两个时间段就变成了空气污染最为严重的时间。而每日凌晨,机动车流量减少,供暖强度减弱后,是我市全天空气质量最好的时间段。

  提醒  污染天戴口罩,不宜外出晨练

  PM2.5可怕吗?市疾控中心副主任崔国权介绍,较小的可入肺颗粒物可以穿透人体呼吸道的防御毛发状结构,也就是鼻腔中的鼻纤毛,进入人体内部,其中的重金属、微生物、化学物质、致癌物质等可能引发机体性疾病。

  专家介绍,PM2.5进入人体,不仅是导致咳喘、肺病等呼吸系统疾病发病的主因,还容易造成心血管疾病。如其中的多环芳烃等化合物是一种致癌物质,是造成肺癌的头号杀手。世界卫生组织在2005年版《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环境污染治理是长期过程,当下怎么才能避免成为PM2.5受害者?崔国权介绍,虽然“多参加户外活动,注意室内通风”是平时预防疾病“宝典”,但“两害相权当取其轻”,在环保部门已提示空气质量严重污染、重度污染情况下,就不适合进行晨练等户外活动,也不要开窗通风。

  另外,市民如能选择外出的时间和地点,应事前关注环保部门的空气质量实时监测结果,选择空气质量较好时间段和地点外出活动。上班、上学族早晚出门应在污染天戴口罩,并减少在外停留时间。暴走族在空气质量不好时段应停走,否则可能吸入大量污染物。

  崔国权特别指出,其实室内的PM2.5也不容忽视。如觉得家中空气不好又不能开窗,可使用空气净化器或通过绿植净化空气。另外,加湿器在加湿的同时也可起到“压尘”的作用。

  呼吁  少开私家车,多些“好天儿”

  空气污染的“受害者”可能同时也是“施害者”,白羽军说。哈尔滨多些“好天儿”的希望既在政府对环境的治理措施上,也寄托在每个市民的环保意识和行动上。比如,少开私家车,多乘公共交通工具。

  市环保局污防处处长王学凤介绍,近年我市已采取的治污措施包括严格环境准入、拆除供暖小锅炉并入集中供热网、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加速黄标车淘汰等。近几年本市PM10数值的逐年减少,证明政府治理环境的措施正在显效。根据十二五规划,2015年我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工业烟粉尘排放总量将分别比2010年下降2%、3.5%和10%。

  白羽军认为,政府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逼”市民保护环境。如有外地市出台规定,PM2.5连续数天超标,即对机动车辆进行限行,减少尾气排放。“其实从政府到每一个市民,每天都可以为哈尔滨的‘好天儿’做些努力。”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