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16日讯 徐朗盘算着将王宝的葱油饼发展成一个年入3亿元的产业化大企业,但前提是得有配方。“配方就是我得亲自做……”王宝的回答,让徐朗气愤:“你只能一辈子卖葱油饼!”
电影《泰囧》中的桥段让人喷饭爆笑,但现实却没法一笑了之。
哈尔滨,有无可比拟的农业资源优势,也具备了国内最多的绿色食品认证。但多年来,扛着农产品大市牌子的哈市,却始终未制造出像郑州“思念”、南京“雨润”、嘉兴“五坊斋”等与资源相匹配的“大牌”。
产业化纠葛固然是绕不过的话题,但其背后人的因素却发人深思。
在个体户和企业间的孤岛上徘徊
“现在很多农产品加工的中小企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就不知道怎么办了”,多年从事农产品流通和营销的东北农业大学教授王杜春说,很多本土企业发展多年即使有了企业的“皮儿”,可“瓤儿”依旧是以家庭为核的个体户。
能不能从个体户工厂走向标准化企业运营,是一个企业壮大的关键。而本地很多农产品企业恰恰停留在这样一个节点上。
王杜春曾对一个农产品加工厂进行一番企业架构改造,但在他走后一个月里,在老板亲属们的“身体力行”下企业又重新回归“个体户”。如今企业已创办10年有余,年收入依旧停留在两三千万元阶段。王杜春的一名温州学生,同样创业10年,公司经过多次蜕变现已成功上市。
在他看来,哈市大多中小农产品企业和农村合作社都是由农民创办,发展和成长受到创业者自身局限——小富即安又惧怕风险,于是很多有良好成长空间的企业多年来一直停滞不前。
“在南方江浙等地,很多农民企业创办者层次不见得比哈市高多少,但它周边的氛围提供了一个好的参照系”,他说,更市场化的氛围让南方创业者更敢于主动借助外力——引入人力或资金参与到企业的运营中来,帮助他们发展。
“从整体来看,黑龙江是计划经济惯性较重的地区,外向型的市场化思维依旧欠缺”,省社科院农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田保强指出,无法充分参与市场竞争,不但影响中小“个体户”向标准企业运营上过渡,又反过来影响产品走出去。
在采访中,一位本地特色稻米加工企业负责人告诉记者,其精包装稻米在哈市卖5元钱很费劲。但他知道其产品以品质而言,在北京即使10元钱也会很好卖,他也知道产品在长江以南有巨大的市场需求。不过,他的产品依旧滞销——因为不知道怎么找到那边的买家,而且担心“运费贵,万一销路不好怎么办”。
尽管看到外面的世界,但个体户式的思维和运营让企业无法迈步向外。于是,很多企业依旧停留在个体户转向企业的孤岛上,像个永远都长不大的孩子。
名豆包仍“征战”街头巷尾
阿城亚沟镇被誉为“中国黏豆包第一镇”,陈金生黏豆包厂是其最大黏豆包生产企业。
这家由陈金生在街头市场摸爬滚打了20年后建立的工厂,10年间由几百平方米加工车间,发展为如今具有冷藏室、面积逾2000平方米的“大企业”。不过,负责经营管理的只有5个人——除了陈金生夫妇俩外,再就是女儿、女婿以及侄子。
老板陈金生一直兼任送货员。他坚决不聘外人参与管理运营的理由是“不放心”。据说这是当地一些企业奉行的“铁律”。
陈金生黏豆包每年销售300吨,客户多是老客户和主动找上门来的经销贩。他们的产品一半在省内销售,其余销往北京、大连、上海等外地市场。不过海量的黏豆包最终的销售地点大多是农贸市场和街头摊点,每斤售价从2.1元到2.4元不等,平均利润只有2毛钱。
“有没有打算进超市?”记者问。
“进超市手续太复杂了,没试过。”
陈金生也没有申请绿色食品认证,因为“申请周期长、手续繁琐”。虽然企业会因此拓展出新的市场空间,通过售价提升利润也会大增,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但他似乎从没想过这些。
在陈金生的经营中,“欣欣向荣”与“拧巴”在企业运营中无处不在——发现了南方的市场空间,却没想好怎么开拓;知道谁在冒名自家牌子,却“没有时间”且不屑于“打假”;他们努力扩大产品销量,却没想进入更高层次的市场……2000多平方米的工厂,始终保持着作坊式经营模式。
陈金生认为目前企业产能已达到极限,怎么让企业迈上一个台阶,卖了30多年豆包的他有些迷茫。
没有标准“孤岛”也沦陷
大多处于零散的个体户阶段的本地农产品,无法形成标准,更不能规范生产保证产品质量。在这个品牌为王的时代里,哈市农产品很少形成有号召力的品牌。
亚沟黏豆包口感极好,据传已有近千年历史。不过,和同样历史悠久的嘉兴粽子能“包”出“五坊斋”这样蜚声海内外的食品品牌不同,年产5000吨的亚沟黏豆包至今仍停留在原始作坊阶段——全镇大小黏豆包加工“企业”40多家,只有两家通过最基本的食品QS认证,一家通过绿色食品认证,没有一家通过有机食品认证。结果,产品大多摆在地摊卖。
田保强指出,由于农产品企业自身成长有先天不足,后期缺乏有效市场化转型,导致哈尔滨农产品产业处于一地鸡毛状态。若一直只会简单生产不注重现代营销,极可能沦落为原料供应基地。
事实是,在不进则退的激烈市场竞争中,一些“原字号”产品市场之路也越走越艰难。
当年呼兰大葱因品质高,商贩要靠“关系”才能收到,如今在家门口还要贱卖。而较其晚两年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山东寿光大葱,如今已高价远销海南。
据阿城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在山东大蒜以企业为主体的猛烈攻势下,阿城蒜至今仍处于散户种植、商贩购销的“原始状态”。由于缺乏最起码的脱毒处理,蒜种质量近年已呈现明显衰变现象。随着蒜种退化,产量收益均降,农民逐渐弃种。他说,“如果这种局面持续下去,阿城蒜可能将走向消亡。”
迟来的“市场推手”
不久前,哈尔滨绿色农产品展销会登陆上海,这是哈市首次组织本地农产品企业抱团脚踏实地试水南方市场。
很多参展的中小企业说“从未走到那么远的地方”,这次展会的结果大家大为惊喜——在本地打转的农民企业不但一下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找到了合作伙伴和投资者。据统计,展销现场农产品销售额达248.4万元,展销期间共签署投资和贸易项目138个,签约总额近185亿元。
“过去我们扶持企业,主要是抓源头——抓生产基地、扶龙头企业,其实效果并不好,这么多年也没扶出大企业”,市绿办主任徐健说,现在哈市把资金放到找市场上来,通过市场带动企业成长。在他看来,小老板们走出去,迎来外来合作者,改变了传统意识,扩大了见识,自然会推进个体户向规模化、标准化企业成长。
哈市名优食品标准样馆的推出,是政府出手推市场的另一项举措。
该馆位于松北大道,将于近期开放。800多平方米展馆内常年展示我市名优产品、地理标志产品等各类特色食品,将利用太阳岛、雪博会、冰雪大世界的旅游资源,以及人流、物流重要通道的区位优势,为本地企业走出去打开另一扇窗。
很难说清,龙头品牌经多少次市场打磨才能成就,小作坊需要走多远才能“进化”成大企业。但一台展、一扇窗,终究是为企业闯市场、做大做强提供了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