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开年污染天仍未缓解 医生接诊“紧张”防毒产品走俏
2013-01-16 22:33:22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张瑜 程瑶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月16日讯 从去年12月31日起,哈尔滨市环保局网站开始发布包括细颗粒物(PM2.5)在内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PM2.5这一牵动全国亿万人神经的“小颗粒”终于从空中走到人们面前。然而监测进行半个月后,执行新监测标准的空气质量却让人越来越揪心。16日,哈市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达到极值500,全市所有12个监测点位监测到的空气质量全部为严重污染。有网友对此次“爆表”戏称为“世界上最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的距离,而是我在哈尔滨街头牵着你的手,却看不见你。”

  冰城十面“霾伏”

   AQI接连“爆表”

  16日上午10点,当记者进入哈尔滨市环境监测中心站监控室时,监控仪上哈尔滨市环境空气质量发布系统显示的数据令人忧心。全市12个国控站监测点位的空气污染等级全部达到最高级六级,为严重污染天气。其中除动力和平路点位的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为371外,其余11个点位数值已全部突破400,呼兰师专点位的AQI指数更是已达到了该指数的极限值500。记者从环境监测中心站了解到,AQI的评价体系里污染物项目浓度超过一定极限值后只能显示为500。也就是说,哈尔滨部分区域的空气质量指数已经“爆表”。

  本周以来,哈尔滨市空气质量情况一路下行。14日,部分监测点位AQI指数能维持在严重污染等级的300以下。但15日,所有监测点指数就全部突破300,太平宏伟公园、呼兰师专、省农科院等点位甚至突破了400。16日,截至15时,香坊红旗大街和呼兰师专两个点位AQI实时指数达到了最高值500。

  “从我们监测的情况来看,哈市空气质量不断变差,但来自气象部门的预测是未来几天仍是晴天微风,污染物很难扩散,所以这种情况短时内无法扭转。”环境监测中心站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新标凸显污染

  空气确实变坏

  面对不断攀高的AQI指数,不少市民产生这样的疑惑:历年来,进入供暖期后的“雾霾天”在哈尔滨这样的北方城市并不少见,但今年全社会对雾霾的出现和防护却格外重视。“空气恶化”究竟是执行空气质量新标准后数值差距带来的“表面现象”,还是确有其事?环境监测中心站自动系统室主任李雷给出的明确答案是:“与去年同期相比,我们城市的空气质量确实变差了。”

  李雷告诉记者,哈尔滨市从去年8月份开始在两个试点进行包括细颗粒物(PM2.5)在内的AQI空气质量指数的监测。去年12月31日开始将全市12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监测数据纳入监测系统并面向全社会公布。AQI共包括细颗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可吸入颗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6项污染物,和之前的空气污染指数API相比,前三项为新增项目,其中就包括最受社会关注的PM2.5。

  “虽然没有以前的AQI指数数据可供对比,但是我们通过API指数的对比也能够确定,今年1月前15天的空气质量确实比去年要差不少。去年这15天里空气级别能达到优和良的‘好天’有12个左右,而今年前15天里‘好天’仅有3天左右。”此外,在空气质量发布系统最近24小时空气质量变化曲线图上,以往应在早晚供暖高峰出现的‘双峰状’曲线已被一条接近于平缓的高峰值直线所替代。”李雷这样总结“这说明城市的空气几乎全天都属于严重污染的程度。”

  说起空气质量每况愈下的原因,李雷认为污染物的排放和不利扩散的天气持续是主要原因。“锅炉烟尘、工业废气和汽车尾气是哈尔滨冬季的主要空气污染源。正常条件下这些污染物应该随着空气流动慢慢扩散。但是最近一段时间,持续的上热下冷逆温现象影响了污染物竖直方向的扩散,小风和静风又影响了污染物水平方向的扩散,不利天气的长时间持续就造成污染物在空气中浓度不断增加,空气的质量愈发恶化。”

  空气污染对人的伤害究竟有多大?PM2.5的危害到底有多大,会对人体产生什么影响,专家称这要看PM2.5吸附大气中毒颗粒物的具体成分,要因城市而异。据测试,哈尔滨PM2.5的成分检测中,有58种金属,约有17种元素被认为是燃煤、机动车尾气排放而产生的有害物质。而锅炉供暖释放的大量飞灰无处排放,成为冬季哈尔滨PM2.5的主要来源。


  医生接诊“紧张”

  呼吸面临“考验”

  15日11时30分许,正常门诊时间已过,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呼吸科门诊仍不断有病人来就诊。该院呼吸二科主任金寿德教授介绍,最近两周她所在的特诊室每天要接待超过70名病患,而2009年我省甲流时期她在门诊一天的接诊量约为40人。

  近年来,哈尔滨呼吸系统疾病呈增长态势。金寿德说,从去年冬天少雪到今冬骤然变化的气温加重呼吸道负担,供暖期相对较差的空气环境也是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的诱因。她用“艰难”来形容今年以来对呼吸道系统疾病的诊治。肝、肾、心肌、肌肉这些跟呼吸似乎不搭边的器官都有可能在病发过程中受损,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合并肺炎会很危险,在治疗过程中对血液和多脏器的损伤让身为医院呼吸学科带头人的金寿德也十分紧张。

  对空气中的悬浮物,金寿德将其按大小做出区分,大颗粒多沉积在鼻孔和口腔,小颗粒会进入血液和肺泡,对呼吸系统损伤更加明显。更加严重的是这些颗粒上附着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质和病原菌更加重对人体的破坏。

  14日哈尔滨最新报告的发病数统计显示,哈市恶性肿瘤发病居首位的是肺癌,并且多年来肺癌发病率终居高不下。除吸烟人数增多外,生活环境和空气质量被认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防“毒”产品走俏

   百姓力求“心安”

  PM2.5成为今冬热词,许多貌似与之相关的产品也热了起来。利用许多人“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市场上各种口罩、空气净化器、甚至防毒面具大行其道。

  原来主要用于专业消防等领域的防毒面具随着雾霾天气的持续在网上热销,最高的月销量过万件。同时走俏的还有加装进活性炭的口罩,销售者称可以防尘、防病菌。有购买者反映,戴这种口罩上街,闻到的汽车尾气味确实变淡了不少,但对悬浮性很强的PM10和PM2.5颗粒是否有用还无从验证。“不管有没有用,戴上至少自己会觉得心安一点。”

  与这些“专业”的防护口罩相比,市面上卖得最多的还是普通的保暖性口罩。各种卡通图案和造型尤其受到年轻一族的欢迎。对此医生提醒,色彩鲜艳的口罩面料组成含化纤,且大多经过染色处理,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使用时口罩本身对身体有害的部分很容易随空气带入呼吸道,对器官造成二次损伤。

  记者走访哈尔滨市区部分药店发现,近期到药店购买口罩等防护用品的市民有所增多。记者咨询防尘口罩,药店销售人员随手拿出一次性和纯棉两种口罩:“这两种卖得最好。图省事就买一次性的,0.6元一个,一包10个起卖;白色的两元一包有两个,可以反复用。”见记者没有要买的意思,销售者又指着摆放在外面货架上的一摞彩色口罩说,这些彩色的戴着好看,旁边还有空气清新剂,买回去配着用。另外两家连锁药店,销售人员表示由于最近的天气原因,口罩销售比之前要好,平均一天能卖出四五十个。

  金寿德表示,社会上流传对防范PM2.5最有效的N95型口罩她还没有在哈尔滨市场上见到过。“即使有卖这种口罩,平均20多元的售价只能用一两次,也不适合大多数市民使用。”

  北京市卫生局疾控处专家表示,从医学角度来讲,外出只要佩戴纱布口罩就可以,因为这是防细小颗粒物和粉尘,国家标准没有明确规定应对粉尘需要几层纱布口罩。专家还建议,要么不要外出,外出佩戴纱布口罩就可以,但“没必要购买室内空气净化器”。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