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4日讯(邹璐 张新浩记者王蕊)23日,我省一名退休女职工因突发脑出血离开了人世,而无私的她在生前签署的一份捐赠协议,决定将自己的角膜继续留下,照亮别人的世界。1月24日,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实现了这位大姐的愿望,为两位来自雪域高原——西藏的患者进行了眼部手术。

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刘平院长正在手术。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24日下午,记者在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病房见到了捐赠人彭海英的妹妹和儿子,据他们讲述,今年57岁的彭大姐是省税务局的退休工人。在彭海英刚出生9个月的时候,她就患上了小儿麻痹,在她的一生中,有很多热心人帮助了她,让她时常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面对社会。在2012年4月,彭海英毅然来到省眼库,与之签署了角膜捐献协议。

角膜捐赠者彭海英生前照片。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就在1月23日,不幸的事发生了,彭大姐突发脑出血,由于医治无效去世了。在她去世后,彭大姐的家人立即联系了黑龙江省眼库工作人员来完成彭海英的遗愿,将眼角膜捐给了哈医大一院,将遗体捐给了哈尔滨医科大学。而这时,来自西藏的13岁患有左眼先天性白内障的小索朗和50岁患有左眼角膜白斑急待进行角膜移植的女子白某正急需角膜接受眼部治疗。
根据入院诊断,索朗多旦自幼双眼视物不清,右眼先天性白内障术后一年,右眼后发性白内障,左眼先天性白内障,13年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视力渐进下降,一直未见缓解。多年的视力下降,对于正值读书学习年纪的13岁男孩影响极大,他不能和同龄孩子一样坐在教室里读书,甚至看不见近距离2米以外的黑板。另一名藏区女患白某左眼患有角膜白斑,现在左眼视物欠清近30年,只能在适当光线较好时看清在眼前晃动的手指,几乎看不见任何东西。

做完白内障手术的小索朗。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接诊两位藏族患者后刘平院长决定,在1月24日为小索朗在局麻下进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术和人工晶体植入术;为白某局麻下施行左眼穿透性角膜移植术。谈到两个患者的术后恢复效果预期,刘院长表示,小索朗基本上能够开始正常上学,白某也能够达到较好的视力恢复。
“姐姐生前说服了家里面的每一名成员,坚持要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真正需要它的人们,现在能为藏族同胞带去光明,让他们觉得更加有意义。”彭海英的妹妹彭海燕说,以后,姐姐能够在祖国另一端的雪域高原上看见一番景象,这也完成了彭海英“爱的延续”。
据悉,彭海英的另一个眼角膜也将被移植到来自我省肇东的一位急需角膜移植的患者。
根据省眼库统计:2012年我省共有2000余人签署眼角膜捐献协议,有49人成功捐献眼角膜。就是这为数不多的角膜却仍然使106名角膜病患者重见光明。刘平表示,目前,我省因角膜致盲的患者达3万余人,这些患者中有50%的人可以通过角膜移植重获光明,但由于眼角膜捐献数量有限,每年仅有百人左右能够接受角膜移植手术,恢复视力,现在仅在省眼库等待角膜移植的患者就有百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