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传递爱心不容易 “丝带车”想做好事挺麻烦
2013-01-25 09:14:25 来源: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元丹 冯紫路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月25日讯  距离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发布“红丝带”顺风车的倡议,时间已经过去一个月了。这一个月来,在本报率先关注并刊发了《车辆系上红丝带有人顺路捎一程》、《温暖就是这么简单》等相关报道之后,不断有媒体加入宣传行列。哈市文明办、市妇联、市巾帼志愿者协会也纷纷发出倡议,号召广大市民积极参与。热心网友还为此建立了一个QQ群,据说群友已经发展到500多人,包括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的亲友在内,已经开始有人陆续加入了爱心车行列,这支队伍也许还会扩大。可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一个月已经过去,寒冷的冬季也即将过去,在哈市大街小巷上班早晚高峰期,还是很难见到系丝带的爱心车,“丝带”顺风车为何这么难搭?

  无论系“红丝带”“绿丝带”

  都是为了传递爱心

  2012年12月17日,哈尔滨的气温是-(32-20)℃。哈尔滨街道上车满为患,拥堵不堪,寒风中等待乘车的人冻得瑟瑟发抖。就在这样一个寒冷的日子里,哈市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发出倡议:“用红丝带温暖哈尔滨的寒冬。我愿意把红丝带系在倒车镜上,如果你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果你正在寒风里等车,如果你看到了我系着红丝带的车经过,你可以示意我想搭车。如果我的车刚好顺路,我愿意免费搭你一段。我做不了太多,但我愿意把这一程温暖送给你。驾车的亲们,愿意加入进来吗?”

  这条微博在网上发布后,引发网友热烈反应。众多网友积极支持。寒风中焦急等车的人,谁能遇到这样的“红丝带——顺风车”,那将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但也有个别网友提出担忧:万一出现搭乘人受伤或者发病等意外情况,好事就不好了。记者几经周折联系到了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他语出惊人:“哪怕只有一个人响应我的号召,就说明我的倡议是有人能够接受,并愿意接受的,那我就要坚持下去。”之后,本报率先刊发了《车辆系上红丝带有人顺路捎一程》、《温暖就是这么简单》等文章。

  1月21日,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介绍,当时他提出倡议后,晨报第一时间参与了报道,后来相继又有媒体参与进来,还有人提出“红丝带”寓意太多,容易被误解,建议他改成“绿丝带”。他考虑活动的顺利推广,要比形式更重要,也就接受了,所以现在就叫“绿丝带”爱心顺风车了。但他本人一直坚持系着红丝带。

  “虽然我在路上没看到其他系丝带的爱心车,但我知道有很多人愿意参与进来。现在‘爱心顺风车’QQ群,已经有了500多位网友。在这里可以感受到队伍正在壮大。”网友@戴老师的永远站笑着说,这已经比刚开始时好多了。

  @戴老师的永远站说,帮助别人一定是一件让自己开心的事,虽然不求别人的感谢,但是听到别人真心地说一句谢谢的时候,心里还是非常欣慰的。就连在斑马线前边为行人停下车时看到他们微笑着致意,也会为人与人之间本就存在的温情而感动。但是,做好人也是需要成本的,那就是自己内心的一种坚持。无论车上系“红丝带”还是系“绿丝带”,大家都是为了传递爱心……

  被人误解最难受

  “在您帮助别人时,是否会被人误解?”记者问。

  @戴老师的永远站说,有一些市民愿意搭车,但是他每次都先提“条件”——绝对不能给钱。他说,做这些都是自己力所能及的,所以从来没想过报酬。一天早上,他看到一名40多岁的妇女连续招手叫了多辆出租车,都不顺路,于是靠前询问,得知与她方向相同,立即打开车门让女子上车。一路上,女子异常警惕,一声不吭,@戴老师的永远站也觉得很别扭。下车后,女子竟不顾他的拒绝,扔下10元钱跑了。

  “最可气的是,我曾被莫名其妙地当成‘黑车’。”他无奈地说,他每天路过站台、街口,都尽量靠右侧缓慢行驶,常被出租车司机误会、挤兑。

  繁华街路记者一周未见系丝带顺风车

  17日上午8时许,记者在南岗区长江路上看到一男一女两人在打车,这名男子手中还拎着两个大包。两个人等了十多分钟,不仅空车没见着,连合乘也没有合上。记者上前询问这两人是否知道哈市目前有系红丝带或者绿丝带的车,这些车是可以免费让市民顺路搭乘的,这两人均表示不知道这个活动。其中一名女子还说,“我没见过有系丝带的车,一般我们打车时候停下来问我们去哪儿的都是黑车,得收钱的,现在还有免费载人这种事吗,有的话司机招呼我也不敢上呀,总觉得心里不托底。”

  20日12时许,记者在果戈里大街看见了正在打车的刘燕,“本来以为上下班高峰时期打车难,看来哈尔滨的冬天无论什么时候都不好打车啊!我从单位出来着急去动力松雷附近办事,都等了20多分钟了,还是没有打到车,都要急死了!”刘燕焦急地对记者说,“遇到免费的‘顺风车’,如果是我自己一个人,我是不会乘坐的,毕竟是陌生人不认识。”

  下午1时许,记者来到了位于建设街的秋林附近,尽管不是上下班时间,这里打车的人也很多。在秋林公司门前十字路口等了近半个小时的时间里,记者并没有发现任何挂有“红丝带”或者“绿丝带”的私家“顺风车”。在采访中,市民也均表示自己没有见过“红丝带”、“绿丝带”的私家“顺风车”,更没有乘坐过。

  近一周来,本报数十名记者在哈市市区内采访时,分别留意“丝带”顺风车,可是均未见到过。21日,在哈市南岗区延兴路正准备打车去香坊省医院的张女士告诉记者,“‘红丝带’活动我倒是听说过,可是始终没有遇到过。就算是遇到了系有丝带的顺路车,如果是自己一个人搭车,我也不敢放心乘坐。”

  公益行为值得提倡但要考虑完善

  “也许是天气逐渐转暖,打车开始容易了,也许是很多人根本就不放心这些‘系丝带’顺风车的安全系数,虽然有保险公司介入,能够保障万一出现安全事故的理赔等,但是其他的安全呢?比如说,假如是黑车系了丝带冒充爱心车辆呢?”哈市市民万女士认为,这样的顺风车她真的不敢轻易去乘坐。组织者是否应该考虑到有关部门进行备案,比如到民政、交通等部门有个备案,一旦在充当爱心车辆义务搭载行人时出现纠纷,也好有据可查,否则交通等管理部门就有权把你当成“搞营运的黑车”处罚。

  “在任何社会里,公民首先要遵守社会秩序。不能因为小众的利益干扰整个社会的大众利益。”省政协常委孙飞认为,无论是“红丝带”还是“绿丝带”的爱心车辆,进行公益的爱心送客行为,首先是件好事值得肯定,但是这种爱心行动只适合在自然界或者社会上发生重大事件时特事特办,如果想让这种行为常态化,就必须按照国家法律框架的规定,逐步完善一些相关规范,促使这种爱心活动更人性化、理性化。

  有些爱心行动只适合特定时间段

  “资料显示,绿丝带既是中国精神卫生标志,又是2008年南方雪灾、汶川地震中的关怀行动标志,代表绿色情结系人间。”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宋魁说,近来“红(绿)丝带”爱心车顺风车的相关报道不断见诸报端,也看到了一些网友积极宣传和参与的热情。然而,也看到了有很多网友遇到的种种困难和尴尬。仅就许多网友反映的做好事被管理部门当违规车辆处理一事就很尴尬。

  宋魁认为,管理部门没有错,爱心人士的爱心也没有错。可是这种爱心车送爱心活动往往会造成一些违规,被管理部门当作违规的黑车营运,这就很难界定了,也给管理部门带来了不必要的麻烦。所以,有些爱心行动,其实只适合灾难事件发生时应急,并不适合日常推广。

  交通部门:乘车者首先要注意安全

  哈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日经媒体呼吁:部分“红丝带”或“绿丝带”顺风车开始在社会上做起了公益活动,这是一件好事,值得发扬和提倡。但是,也不得不向广大市民作出提醒。这样的车辆在给市民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和弊端,假如“红丝带”或“绿丝带”顺风车出现交通肇事,给乘车人造成了伤害,或乘车人在搭乘期间突发疾病或意外情况,司机是否需要承担责任和赔偿,这很难划定,也容易产生纠纷。作为私家车主,谁也不愿意好心付出,结果带来一堆麻烦。

  而且,假如别有用心的人把自己的车换上假牌照,然后挂上“红丝带”献爱心。市民上车后发生丢失物品、抢劫甚至更恶劣的事情,那么顺风车就可能给一些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机会。或者搭车的人目的不纯,也会给车主带来危害。另外,由于天气和路面原因,市民打车不容易,这恰恰给一些黑车提供了便利条件。车主不收钱是一种献爱心的行为,一旦收钱就是非法营运,很多“黑车”正好有借口可以明目张胆地非法营运,扰乱了运营秩序。缓解打车难,决不能依赖“顺风车”。所以,无论是私家车或是要搭车的市民,一定要先从安全的角度考虑清楚,然后再决定是否当顺风车或搭乘顺风车。

  南岗区建设街秋林附近还有很多人打不着车。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