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5日讯 24日,参加中国第29次南极科学考察的黑龙江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科考队员吴文会回到了哈尔滨。本次科考我省有5名队员参加,其他4名队员将分两批在春节后开始返回。带着一身的疲倦,吴文会向记者讲述了此次南极科考经历。
水深探测—海冰上钻孔
通往南极的
艰辛之路
本次南极科考第一段旅程就很不平凡。2012年10月30日,雪龙号从上海出发,刚到长江口就遇上了雨天外加6-7级风,天气给雪龙号来了个下马威,队员大多数不适应,连领队都吐了。经过在广州的短暂休整后,雪龙号进入南海,去迎接大风浪的洗礼。通过巴厘岛进入印度洋,雪龙号进入南半球的春夏交季,又接受了近一周3-5米涌浪的考验。雪龙号避开第一个气旋,又遇上了另一个气旋,涌浪最大时达6-7米,科考队员体会了“惊涛骇浪”,验证了“去南极难”,晕船严重的几位队员体验了“生不如死”。
2012年11月23日,是真正进入西风带的第一天。天气黑乎乎雾蒙蒙,又遇上一个气旋,浪高5-6米,船头溅起的浪花打在7楼驾驶台的玻璃上。吴文会和很多科考队员一天基本都是躺着,已有几个队员挂吊瓶了,武汉大学的女队员刘婷婷晕船最严重,吃晚饭时,趴在饭桌上哭了。
艳阳下的冰山
与企鹅相伴
2012年12月30日,科考队开始在南极陆地作业。本次科考的一个项目是在南极罗斯海“维多利亚地”选址建设我国第四个南极科考站。岛上栖息的阿德雷企鹅有成千上万,每当科考队员在现场作业时,现场就会吸引众多企鹅的围观。个别顽皮的企鹅甚至会把小工具用嘴叼到一边玩耍,科考队员雪峰赶紧跑过去,拿起工具对企鹅说:“听话,别捣乱了,再捣乱就打你屁股。”
晒成了“非洲人”
2012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的头一周。由于这里的紫外线非常强,队员们的脸都被强烈的阳光灼伤。队员们一周没见面,再见面时都很惊讶,大家全变成了“黑人”。王连仲黑亮的大脸开始掉皮,张嘴一笑露出白牙,成了典型的“非洲人”;雪峰剃了光头,憨厚可爱的黑亮配上光头黑白分明;吴文会的光头上长出了不长的白发,脸和鼻子油黑,两眼和眼角的皱纹是白色,他们说眼角像机器猫。领队让医生给队员拿紫外线灼伤的药膏,几个队员还专拍吴文会等三人的脸部特写照片。党办主任王建国带着照相机到吴文会房间并把王连仲、雪峰叫来,一定要把这三张黑脸留下来,说:“南极精神写在你们的脸上......”
“雪龙号”行驶在太平洋上
2天没发短信妻子瘦二斤
据吴文会的妻子马玉洁介绍,吴文会这是第三次参加南极科考,他是科考队员中年龄最大的。自从雪龙号离开大陆后,她每天都要和吴文会发一次短信。晚上不论什么时间,不收到吴文会的短信,马玉洁就不睡觉。当收到丈夫的短信后,马玉洁立即给在大学的女儿发一个短信,告诉她爸爸平安。
2012年12月30日,吃完晚饭的马玉洁就开始等丈夫的短信。这一等就是一夜,也没有接到丈夫的短信。第二天一早,马玉洁就迫不及待地给极地办打电话。极地办的工作人员告诉她,这几天,南极科考队员正在抢时间进行测绘,可能没时间发短信,但是马玉洁的心依然七上八下的。一直到2013年1月2日的凌晨,马玉洁才接到丈夫的短信,得知平安后,她紧张的心才松弛下来。在等待丈夫短信的30余个小时里,马玉洁几乎没吃过饭,上秤一量体重,竟然瘦了2斤。马玉洁说:“煎熬的滋味真是不好受。”(图片由吴文会提供)
科考队员与企鹅相伴
“雪龙号”通过田状浮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