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做好我省产业园区建设和项目扶持工作的建议
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赵雨森
2012年我省经济面对普遍下行的压力实现10.3%的逆势增长,贡献最大的是各产业园区。起主要拉动作用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达30.1%以上(全国约为20.7%),基本都是在各产业园区完成的。进一步持续加快发展,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更要充分地发挥产业园区的潜力和优势,使更多的好项目快落地早建成。基于年初以来民盟省市两级组织对“建好产业园区,选好优势项目”问题的深入调研和讨论,提出如下建议:
省政协副主席、民盟省委主委赵雨森作大会发言。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第一,要注重保护和扶持我省的自主品牌。近年我省各地各产业园区在招商引资、落实新项目、推出新产品的成绩有目共睹。但也有扶持外来企业而挤弱挤垮本地优势品牌的失误。基层反映,最典型的是乳业。我省自有的“完达山”、“飞鹤”、“大庆”、“松花江”、“龙丹”等几个优质产品既有消费者认可,又有权威机构认证,“完达山”和“飞鹤”还获得了欧盟的免检资格,全省乳业的区域布局也较为合理,具备做强做大的深厚基础。但是,先后引进的雀巢、光明、伊利、蒙牛、贝因美、三元、澳乐滋、华威等10多个外来乳品企业,使本省乳品企业不仅原料来源难以接续和维持,而且省内销售市场也因价格战而不断被挤压减缩。引进外来企业,使本省同行通过竞争强素质、练内功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当然是好事。但问题在于,外来企业都享受开发区内的特殊优惠,省内同行怎么公平竞争?结果只能是“农民被压价干受气,企业原料市场不保难活命,政府养肥女婿饿死儿。”这种情况,其他行业也都程度不同地存在,外地人看好“哈肉联”和“秋林里道斯”,而能见到的大企业却是“双汇”、“金锣”和“正大”等,现在绿色大米等正面临换成外来品牌的危险。不能盲目引进项目,也不能单看规模、产值和企业数量,自主品牌才是地区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后劲的根本,才是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恒久源泉。保护本地的自主品牌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国际惯例,保护农产品的自主品牌更是理所当然。应该把保护和扶持我省的自主品牌作为省内各类产业园区引进企业和选择项目的一条红线,危害我省名牌产品发展壮大的项目坚决不能引进,变通为参股投资、品牌与资金互惠合作的方式同样可以取得招商引资的收效。
第二,要慎重对待和有限制地接收产业转移,抵制落后产能和环境污染项目进入。我省是后开发和欠发达地区,承接国内外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无疑是快速工业化和迅猛崛起的重要途径。但要特别清醒,如日中天的项目谁都不会往外推。对转移来的项目必须认真鉴别,严格筛选。宁可成本高、建设周期长一点,也要尽可能选上有先进技术工艺和创新产品的项目,不要拿别人扔掉的破烂充数当作引企业上项目的成绩,园区内珍贵的土地资源和优惠政策要用在综合效益好、可持续发展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项目上。基层干部群众对某县在饮用水源的江河上游搞皮革工业小区,扎堆发展高污染又难以无害化处理的工业项目意见非常大,说“这是自己造污水喝。”还有生态功能区内的焦化、冶炼、水泥、造纸甚至烟花项目,尽管从产值和税收看很可喜可贺,但从绿色环保和可持续发展来评价就可能是埋下了祸根。
第三,要加强全省的统筹协调,切实避免本省各地在招商中的恶性竞争和低水平重复上项目,遵循产业集群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规律谋发展。这方面的苗头和倾向性问题必须引起注意。哈尔滨在建设中国云谷,黑河即将获批发展云计算,其他地方也争上同类项目。农业机械和农具加工因国家现在给农民补贴而销路看好,也有遍地开花的端倪,要特别警惕。见好都一哄而上必然搞成一团糟,不立足自身的技术和人才基础而贪图高端和前沿也不会有好的结果。园区内部要产业集群而要避免产品结构趋同,防止互争市场而自堵了活路。应遵循产业集群化、循环经济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客观规律,把全省的各园区的项目建设作为一个整体,坚持全省一盘棋发展,加强宏观指导和统筹协调。
第四,要结合产业园区建设,把健全城市功能和发展我省的城市体系作为明确的工作目标。我省的多数城市还都不具备完备的城市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能力,城市的管理和服务水平还普遍比较欠缺,全省还没有形成在经济社会发展起龙骨和穴脉作用的城市群或城市体系。要避免走过去煤城、林城先产业突击兴起、然后再发展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老路,把工业化与城乡统筹发展结合起来通盘规划,与产业园区、现代交通网络的建设结合起来实施整体推进。现在,全省已经有7个国家级的开发区和示范区、16个省级开发区、各县(农林的管局)和镇(场)都辟建了工业园区,这极有利于我省的城市体系建设。要有规划有步骤地在加快产业发展的同时,加快城市功能和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可以考虑在哈大齐工业走廊,结合项目区建设再培育发展几个中等城市,把国家级开发区海林和特色旅游区尚志扶持成为中等城市,增加城市的密度,使哈牡、哈齐两大经济带具有更大的区域牵引和带动能力。也可以考虑使国家级的宾西开发区向东发展,促进滨州成为另一个中等城市,避免哈尔滨走摊大饼而拥堵不堪的老路。同样,富锦、同江、通河等沿江的滨水城市也结合园区的产业崛起,加快中等城市发展的步伐。总之,20年后我省不仅产业体系今非昔比,而且城市体系也令人刮目相看,才应是我省产业园区建设的理想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