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月28日讯 去年入冬以来,哈尔滨多次出现雾霾天气,“天空灰蒙蒙的”、“嗓子经常不舒服”是大多数市民的直观感受。与雾霾天气密切相关的PM2.5使大众对空气质量的重视达到空前程度。在省十二届人大一次会议上,徐秀玉等省人大代表向大会提交了关于改善空气质量的意见建议,认为PM2.5监测只相当于对大气质量的“体检”,更重要的是要从源头治理抓起,多管齐下,打出综合治理的“组合拳”。
【现状】治理PM2.5时间表公布
在我国,以往的检测标准只达到PM10。2011年第七次全国环境保护大会上,环保部修订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指数(AQI)技术规定》等相关法规和文件,将PM2.5首次纳入我国环境空气质量监测范围,公布了治理PM2.5时间表:2012年在北京、天津、河北和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区域以及直辖市和省会城市开展PM2.5监测;到2016年,各地全面按照标准监测和评价本地区环境空气质量状况,并向社会发布结果。但是,开展监测只是第一步。
【调查】汽车尾气成为污染罪魁祸首
据统计,哈尔滨市PM2.5的形成来源中,汽车尾气占31%,成为空气污染的罪魁祸首。
截至2012年12月末,哈市汽车保有量达97万辆。如果按每辆车平均行驶5万公里(营运车15-30万公里),每辆车按小型汽车5万公里消耗燃油3吨,每吨燃油产生3.08吨二氧化碳计算,97万辆汽车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年最低达896万吨。今年哈市机动车保有量将突破百万大关,这给空气质量的改善带来更为严峻的考验。
【建议】严管汽车尾气,源头防控污染
徐秀玉代表建议,应进一步完善PM2.5防控的法律法规,建立起大气PM2.5评价体系,从调整产业结构、优化能源品质、减少工地扬尘、严控工业污染、加强生态建设等方面入手,采取更加严格的措施协同治理。应完善全省范围的PM2.5监测网。各级政府要加大财政投入,首先在本地区建立PM2.5监测网,然后实行跨地区联网,最后实现全省范围的PM2.5监测联网。建立PM2.5日常监测和公众通报制度,调动民众主动采取措施防治PM2.5污染。
徐秀玉代表认为,我省要加强对机动车排气污染管理。推动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减少居民出行对机动车的依赖,从而降低燃油消耗和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的PM2.5等空气污染物。同时,汽车生产企业须按照规定的尾气排放标准设计安装过滤器,已经上路行驶却没有安装过滤器的汽车须补装过滤器。
【他山之石】欧盟出台20个法令防控PM2.5
PM2.5污染的防治是一个世界难题。世界卫生组织有关报告显示,在监控标准最严格的欧洲,每年还有约38万人在PM2.5的阴霾下致病甚至死亡。在美国,除了有适用于全美的法规标准外,各地还出台了地方性法规。例如纽约市推出了一系列地方性法规,严格规定车辆停驶后发动机空转时间不得超过3分钟。欧盟出台了《欧共体环境行动计划》、《欧洲空气清洁计划》等近20个法规和指令,制定了空气质量标准、机动车和其他污染源的排放标准,形成完善的防治PM2.5污染的法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