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六百天生“熊猫侠”合力建起“熊猫血”库
2013-02-01 10:39:19 来源: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珣 胡津铭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日讯  在冰城有这样一群人,他们的血液为RH阴性血型,占有量仅为3‰至5‰。因其稀少,这种血也被人们称为“熊猫血”。他们曾是素不相识的陌生人,如今以血结缘走到了一起,600余名成员组成了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他们时刻准备为陌生人挽起袖管,输送自己的热血。接下来,让本报记者带领大家走进他们的世界。

  工作人员正在采集血液 

  “熊猫侠”各个都是普通人

  哈尔滨稀有血型互助会中600多名志愿者都是RH阴性血型,他们合力建起了一个“熊猫血”库,成了全国独具特色的熊猫血储备。成员来自各行各业,有学生、干部、知识分子、老板、工人、下岗职工、打工者……

  王籍锋是一名普通商人,同时也是哈市稀有血型互助会RH阴性O型组的组长。王籍锋自2006年加入互助会以来,献血次数达13次,献血总量超过5000毫升。每当有人需要血浆,只要条件允许,王籍锋都会欣然前往。他说:“既然我们是天生的‘少数派’,那么我们就更应该像一家人一样互相帮助。”

  刘少仁是哈市一名出租车司机,他身体里流淌着的也是“熊猫血”——RH阴性B型血,今年49岁的他,发现自己是稀有血型的时间仅6年。他说,第一次献血完全是一次偶然。2007年的一天,刘师傅拉乘一名血站的工作人员去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送血。途中刘师傅与这名血站工作人员的谈话,改变了他对献血的看法。刘师傅告诉记者:“以前我怕通过献血染上其它疾病,所以一直有顾虑不敢去献血。而听过血站工作人员的讲解后,我知道只要是在正规的献血点进行捐献就没事。于是,送完那名血站的工作人员我马上开车到道里区买卖街的献血点去献血了。”献血后的第十天,刘师傅领到了一本献血证,血站的工作人员告诉刘师傅,他是RH阴性B型血,属于稀有血型。得知这一消息,刘师傅着实吃惊了好一阵。“从来没想过自己还是‘稀有资源’了。”刘师傅半开玩笑地说。自2008年以来,刘师傅先后多次无偿献血,总献血量达3000毫升。

  随时准备为素不相识的人挽起袖管

  哈市稀有血型互助会自2000年成立以来,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现在的600多人,大家互相留下联系方式,并约定每一名互助会的成员都要保证24小时开机,因为不知何时,就会有人需要他们。

  一次,正在哈市依兰县施工的德国专家苏尔茨突然出现上消化道出血,大口呕血,急需输血。苏尔茨要求中国方面送他回国,他说自己是RH阴性O型血,在东柏林有两个人和他血型一致。哈尔滨红十字血站得知后,立即连夜寻找RH阴性O型血志愿者,获得了1600毫升血,挽救了德国专家的生命。

  2008年夏天,鹤岗市一个患有再生障碍性贫血的病人突然病情加重,需要随时输血,否则面临生命危险。而这位患者的血型却是RH阴性B型血,平均一万人中才能找到一个。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得知后,立即通过稀有血型互助会的QQ群,迅速找到了10多个RH阴性B型血的献血者,刘少仁正是被通知的成员之一。接到电话后,刘少仁立即和其他几位成员赶到了献血点。献血后,病人家属想要给成员们钱表达谢意,但是被他们拒绝了。刘少仁说:“看到有需要的人得到帮助,就是对我们最大的感谢了。”

  今年49岁张连胜,是稀有血型互助会RH阴性B型组的组长。作为较早加入互助会的一员,张连胜目前总献血量已经近万毫升。张连胜告诉记者,虽然献过很多次血,但大多数情况都不知道献给了谁。“虽然是素不相识,但既然是献血救人,我们当然义无反顾。”

  他们亲如一家以血结缘相识相知

  加入互助会后,很多原本素不相识的稀有血型持有者聚集在了一起,也许是因为身体里都流着“熊猫血”,很多成员第一次见面就一见如故,成为了好朋友。RH阴性O型组的组长王籍锋说:“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会为我们互助会定期举行一些联谊会,让大家都互相结识,还经常在节日里互发问候,为每个成员准备礼物等,让我们感觉在这个大家庭中,有家的感觉,很幸福。”

  作为RH阴性B型组的组长,张连胜也对自己所属组的会员们非常熟悉,只要力所能及的事情,张连胜都会尽力帮助。一次互助会的一名女成员因子宫肌瘤入院,但院方因没有足够的存血一直不敢手术。医生告诉女成员的家属:“我们已经在排号等待血浆了,但她的这个病拖不起啊。”张连胜知道此事以后,立刻联系了医院和血站的相关工作人员,然后叫来几个组员为她输血。献完血后那名女成员和家人多次表示感谢,张连胜说:“我们都是千分之三的稀有血型拥有者,而且我们都是互助会大家庭的一员,我们不帮你谁帮你啊。”

  每个人

  都是活血库

  记者从哈尔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了解到,由于稀有血型人群处于动态变化之中,为保障血液供应,血站采取以冰冻血液为保障、以冷藏新鲜血浆为依托、以互助会人员即时召集为支撑的三级联动供血机制,保障稀有血液的供应。但在2000年稀有血型互助会成立以前,哈市“熊猫血”曾一度处于“零库存”的尴尬局面。互助会成立后,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对筛选出的每名RH阴性血型者的资料汇编成《RH阴性者档案》,除冷藏血浆储备外,哈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对“熊猫血”储存以“零下80℃冻存”为主,一旦出现急诊大量用血需求,可以紧急招募互助会志愿者或启用“冻存血”,不会出现“零库存”。

  据哈市献血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王军介绍,虽然哈市血站每个月都在贮备40个单位8000毫升的RH阴性血,但冷藏和冷冻血浆也有保质期,一旦过期将无法使用。为了避免“熊猫血”过期造成浪费,一旦出现大量用血需求,市红十字中心血站可以紧急招募互助会志愿者献血。王军说:“最安全的保存方式,是把血液存在志愿者的身体里。所以每一名互助会的志愿者都是一个活血库。哈尔滨的稀有血型互助会现在已成为全国会员最多,献血最多,救助危重病人最多的稀有血型互助会。”

责任编辑:李逢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