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北京3月11日讯(记者 孙晓锐)“当前,我国正处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惠民生、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时期。抓住机遇,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支撑和带动国民经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是当务之急。2012年国家召开了全国科技创新大会,出台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全国政协委员邓伟认为,为深入贯彻落实《意见》精神,应该从国家层面重视并加强地方科研院所创新服务能力建设这个相对薄弱环节,以此提升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充分发挥区域创新体系对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有效支撑。
全国政协委员邓伟。东北网记者 孙晓锐 摄
邓伟分析说,地方科研院所是承接科技创新、衔接产业升级的重要单位,已经成为学、研、产有效结合的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一环。以黑龙江为例,黑龙江省属科研院所126家,其中应用开发类科研院所24家,行业归属为机械、冶金、电子、化工、轻工、纺织、造纸等多个领域。公益类科研院所102家,行业归属为医疗、林业、农机、畜牧、水产、科技服务等领域。通过不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省属科研院所创新能力和自身发展能力不断提高。2011年,黑龙江省属科研院所在职职工11183人,直接参与科技活动的人员占80.2%。具有高级职称的3504人,占39.1%;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的2027人,占22.6%。目前,省属科研院所拥有科研仪器设备18109台,原值总额81.84亿元;拥有省级以上科研基地61个,其中国家级科研基地21个;拥有中试基地、工程中心168个;搭建科技服务性平台35个。
据2010年全省登记的1453项成果统计分析,大学共完成成果681项,占总数的46.80%;企业共完成成果288项,占总数的19.82%;科研院所完成成果247项,占总数的17.00%。按照从业科技人员人均产出成果量统计,地方科研机构居首,大学次之,企业第三。大学约为1个/58人,科研机构约为1个/40人,地方科研院所的人均科技成果产出是大学的1.4倍多。从经费投入分析,地方科研机构获国家科技投入1413万元,大学获国家科技投入86743万元,地方科研院所获国家科研经费支持仅为大学获得国家支持的1.6%。
邓伟说,地方科研院所在服务龙江经济更好更快发展,支撑国家重点产业的区域布局和发展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地方科研院所在改革与发展中也面临着许多困难。一是在市场条件下,大学和国家科研院所侧重抓基础研究、抓重大工程技术攻关与地方科研院所侧重抓行业技术攻关应用、抓转化和服务的分工协作关系被打破,变成了直接的竞争关系。二是地方科研院所技术力量相对分散,科研基础条件相对薄弱,人才优势不集中,吸引和稳定高层次人才困难。三是地方开发类转制科研院所的研发实力有所下降。
为加强与区域创新体系的有效衔接,提高国家创新体系的整体效能,形成国家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在市场机制下的分工协作,资源整合,打通技术创新从源头到应用的整个环节,邓伟建议,应加大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向地方科研院所的设置和摆放。建议国家围绕产业布局,加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在全国的统筹力度,打破中央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基础条件建设的壁垒,加强国家技术创新平台建设与地方企业和科研机构的结合,形成国家和地方两个资源的合力效应,集中科技优势资源,支持有条件的地方科研院所建立一批有学科影响力的国家级、部省级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中心,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科技基地,通过不断改善科技基础条件,营造良好的科研环境,支持一批地方科研院所成为行业技术创新的重要支点。应鼓励整合国家和地方科技优势资源,建设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建议从政策上鼓励国家科研院所与地方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通过技术、人才、资本、科研协作外包、技术服务外包等方式,鼓励国家科研机构发挥科研和人才优势,面向地方科研机构开展创新资源的整合重组,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建设行业工程技术研究院,从根本上解决地方科技机构分散、功能重复、创新能力不强、高水平成果匮乏的问题。 围绕区域重点产业对科技的重大需求,优化、整合国家和地方两个科技资源,全面提升科研院所支撑重点产业发展的创新和服务能力,推动地方科研院所由“小而散”向“大而强”转变,使分散的国家和地方科技资源围绕创新链整合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邓伟建议从国家层面制定并完善权利与义务均衡的营利性和非营利性科研机构配套制度和政策,打破体制鸿沟,调动社会力量自主选择、公平参与创新体系建设。首先,应当从科研机构的制度规范入手,完善配套细则,扩大非营利机构的认定领域与范围。其次,加快推进官办科研事业单位的配套改革,从源自计划经济下的事业单位制度和政策体系向市场条件下非营利科研机构的配套法律制度和政策体系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