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3月13日讯 领军全国绿色产业发展的大兴安岭地区,转变发展视角,重点打造蓝莓生产加工基地、有机黑木耳生产基地、野生中药材保护利用基地和脱毒马铃薯种植基地。2012年“四大基地”实现产值24.2亿元,比上年增长26.7%。
大兴安岭地委行署紧紧围绕“把资源管起来、让百姓富起来,建设生态型花园式新林区”的目标,重点推进12个绿色食品产业项目,项目总投资10.2亿元,除1个前期谋划项目外其余全部按期开工建设。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5亿元,完成年度计划的147%。
大兴安岭野生蓝莓资源十分富集,被誉为“中国野生蓝莓之乡”。近年来,地委行署加大野生蓝莓保护力度,集约化试点经营面积达到1025公顷。同时,加大人工蓝莓种植力度,建立了2个组培生产基地、4个扦插生产基地,蓝莓种苗繁育能力达到500株,人工种植蓝莓1.2万亩。加快蓝莓产业化进程,已有北极冰、超越、依莓等蓝莓生产加工企业24家,开发出蓝莓冰酒、果干、果糕、花青素提取物、软胶囊和口服液等十大类160多种产品,产品远销北京、上海以及美国、日本、韩国等地。未来5年内,他们将全面保护野生蓝莓种植资源,争取亩产增30%以上,人工蓝莓种植面积达到16万亩,蓝莓产业产值实现10.3亿元。
打造有机黑木耳生产基地。全区已建成标准化木耳养殖基地66个,木耳养殖规模达到2亿袋,形成了较为成型的麦饭石和小孔单片养殖技术。42家黑木耳加工企业在北京、天津、上海等23个大中城市建立了销售网点。食用菌实现了规模化生产,2012年完成食用菌养殖1.96亿袋,市场供不应求。
打造野生中药材保护利用基地,现已建成黄芪、原麝、草苁蓉3个省级野生药材资源保护区,总面积达12万公顷;聘请中国食品药品鉴定研究院、中国药典委员会完成了黄芪、五味子、苍术、赤芍4种野生药材的品质鉴定,叫响了“野生药材品质最优良地方”的品牌;与黑龙江中医药大学联合建立了省级野生药材人工抚育和补植科研示范基地,林下人参种植和黄芪、苍术等野生药材人工抚育补植技术获得成功;宛西制药投资3亿元的中药材GAP种植加工以及养生院、大药房等项目成功落地。
目前,全区马铃薯、商品薯种植面积达10.8万亩,产量21万吨。重点推广“早大白”、“尤金”等适应当地栽培的优良脱毒马铃薯品种,注册了“兴佳”“嘉丰”牌种薯商标,建成了34家马铃薯专业合作社,形成了以丽雪精淀粉公司为龙头的马铃薯加工企业集群,精淀粉年加工能力2万吨,目前已通过IS9001:2000国家质量体系认证、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绿色食品标志认证和IMO国际组织有机食品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