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4月1日讯 当我们吃上一口蔬菜必须承担层出不穷的农药残留、重金属污染、催长激素、催熟剂、保鲜剂……蔬菜安全问题让人们绷紧了神经,“餐桌上的菜到底安全不?”这个答案似乎变得越来越趋向于否定,这让人们心里感到阵阵的刺痛。蔬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不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能让民众吃上安全菜?我们当如何“自救”?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

日前,免费午餐发起人、凤凰周刊记者邓飞发出“食品不安全自己种菜自救”的号召后,各路种菜大仙开始在网上晒出自己阳台种菜的照片,各种种菜神器变化无穷。他们说:“阳台种菜不占用过多的时间和空间,而且非常绿色健康,我们的未来需要我们自己去争取!种菜,是一种生活,也是一种态度!”那么,龙江百姓应该怎样应对“毒”蔬菜呢?
一捆无人检测的蔬菜:想知道蔬菜是否安全 可真难!
作为一名普通百姓,想知道自己所买的蔬菜是否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该怎么办?3月25日6时50分,记者以一个普通市民的身份,来到位于哈尔滨市道里区安升街早市,体验了一次买菜、“检验”蔬菜是否安全的经历。整整一天的体验,可谓“备受煎熬”。
早市蔬菜从哪来?
菜贩:“我们的菜都是从哈达进的”
跟随早起的市民,记者开始了这次“买菜之旅”。水灵灵的白萝卜、一簇簇的西兰花、闪着翡翠般光泽的豆角和甘蓝,还真是品种多样。
记者来到一处被很多市民围住的摊位,看准机会,跟卖菜的王师傅聊了起来。
“师傅,这菜哪儿产的?”
“海南。”
“这么远啊!”
“这时候哪有本地菜啊,我这是从哈达进的。”
“那这外地菜能保证没有农药残留吗?”
“豆角能有啥农药残留,一般韭菜多。”
“师傅,您知道啥叫‘两证’不?”
王师傅一脸茫然,“啥证?”
“就是农产品质量检测合格证和产地证明。”
“这菜是从哈达进的,正经的果蔬批发市场,还能有啥问题。”
在另外几个摊位前,记者了解到,菜贩子们卖的蔬菜大多数是从哈达进的,他们纷纷表示,这哈达进的蔬菜“应该”是没问题的。而少部分从市区近郊进菜的摊主告诉记者:“都是大棚的菜,我们自家也吃。”而买菜的市民似乎都是从蔬菜的“卖相”上断定是否新鲜安全。
市民检验蔬菜遍寻无门
检验机构:“我们只接受政府委托”
记者拎着在早市买来的蔬菜,打算找相关部门做检测。
一上午的时间,记者在电脑上终于查询到“哈尔滨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这是哈市农委下设的一个部门。网站上该部门的职能注明:承担农业行政主管部门或有关部门委托的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任务;承担哈市农产品生产基地环境监测与评价任务等。
对于是否能给市民做检测,尚未得知。记者拨通了该部门的办公电话,一位工作人员接了电话,但这段对话不到两分钟便结束了。
“我是哈市市民,今天在早市买了点菜,想检测一下是否安全?”
“我们不对外。”
“哦,这样啊,谢谢。我还想问一下……”话音未落,对方撂了电话。
记者不死心,决定拎着买的蔬菜“登门拜访”。
14时30分,记者来到位于哈市道里区城乡路433号的哈市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中心。在门口就被收发室阿姨叫住:“你找谁?”
“我想检验蔬菜。”
“哪个单位的?”
“我就是个普通市民,在早市买的菜想检验下。”记者亮开手中塑料袋,“韭菜和豆角,我可以花钱检测。”
“你等等吧,我打电话问一下。”放下电话,这位阿姨对记者说:“我们不接受个人的检测委托。”
“您看看我能不能跟你们领导沟通一下。”记者问道。
不久,一位白姓办公室主任下来,并阐明:“我们不对外,不接受私人委托,只接受政府委托。”
“据我所知,哈达果蔬批发市场就有你们一个检测分站。”记者问。“是,那是政府委托,我们对蔬菜进行分批次抽检。”记者继续问道:“我花钱也不可以吗?”白姓主任说:“花钱也不行,我们只接受政府委托。”
“那您知道有什么地方可以接受我们市民检测?”记者追问。“那我就不知道了。你去问问省里相关部门吧。”
记者拎着蔬菜原路返回。在出租车上,和司机齐师傅聊了起来。
“您担心过买回来的蔬菜有啥问题吗?想没想找个地方检测?”
“当然担心了。我根本不知道去哪里检测,买回来的菜一般放在水里泡20分钟再下锅。”
“泡水里就行啦?”
“图个心理安慰呗。再说了,你能说得清现在什么能吃什么不能吃吗?”这是临下车前,齐师傅无奈地对记者说的最后一句话。
“餐桌治理”风暴刮起
吃上放心菜 各方出招高
绿色自救“姥姥种的最放心”
“如果我们吃的食品是安全的,放心的,我就不必去种蒜苗了。谁都有一个中国梦,我想,大多数人的梦想都是在以后的日子里,可以不受食品质量问题所困扰!”这是哈工大附中初二学生张天琦在作文《我的中国梦》中的一段话。
3月26日,记者采访在室内种蒜苗的哈尔滨市民吕南胜时,看见了她的外孙女张天琦的这篇作文。张天琦说,“现在我觉得吃的最放心的就是姥姥自己种的蒜苗。”顺着小姑娘努嘴的方向,记者看到两大盆蒜苗。“再过两天就可以吃了。”小姑娘期待地说。
吕南胜告诉记者,外孙女特爱吃蒜苗馅的馄饨,有一次,她看到媒体上说有个地方农残抽样检测,蒜苗全部不合格,就开始在家自养蒜苗,已连续种3年了。
一些哈尔滨市民已不满足于室内种点蔬菜的偶尔改善,而是在市区周边包地种菜,自给自足。市民崔女士告诉记者,她家在省农科院园艺分院租了140平方米的地种蔬菜。“每年五月份开始,根据时节,先是香菜、菠菜,然后是茄子、辣椒、豆角和西红柿等家常蔬菜,我家都种过。一直到10月都有新鲜蔬菜吃,基本上不需要去市场买菜。”
据记者所知,自己包地种菜要比从市场上买菜贵不少。“钱是小事,关键是吃得放心。”崔女士说,她在种菜的过程中,没有使用任何农药、激素。“看着是没卖得好,可吃起来口感真不一样,有味儿多了。”
去除农残“我洗菜比做菜的时间长”
27日15时,当记者来到市民邹先生家时,他正在洗菜。厨房里,大大小小的4个洗菜盆一并排开,最大的盆里泡着一片一片的菠菜,邹先生一一拿出在流水里冲洗。“菠菜叶上农药残留多,我早上买菜回来就泡上了。”邹先生今年71岁,他和老伴身体都很健康,为了少些吃进农药残留,他特别注重洗菜,每天洗菜的时间比做菜还长。像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将外层的叶片扔了,再将内层菜叶逐片冲洗,然后用清水浸泡,再用流水冲洗两三遍;对黄瓜、西红柿、胡萝卜等,在冲洗时用软毛刷刷洗,实在洗不净就去皮吃。邹先生一边与记者分享他的妙招,一边将半壶刚烧开的热水倒进一盆豆角中,“有些杀虫剂随着温度升高,可加快分解,像豆角、芹菜、菜花等,最好放入沸水中泡2~5分钟,再用清水洗一两遍。”
农业专家买菜谨防三大误区
东北农业大学农学院教授樊东介绍,人们通常买菜有几大误区:第一,盲目追求“精装菜”和进口菜。事实上,我省由于土质优良,工业污染相对发达城市较小,所以我省的地产菜相对安全。第二,认为有保鲜膜的就新鲜。按照蔬菜的栽培管理和质量认证方式,可以分为普通蔬菜、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蔬菜四类。其中有机蔬菜栽培中不用任何人工合成物质,绿色食品不用任何中高毒物质,无公害蔬菜则承诺不会发生农药超标问题。是不是某一类蔬菜,要看有没有相应的产品质量认证标签,而不是仅仅看有没有保鲜膜。第三,认为早上买菜新鲜。虽然下午买的菜看上去不那么新鲜,但是通过上午和中午的挥发,很多蔬菜中的有害物质会去除一些。
“食”刻提醒
商务部门蔬菜追溯系统将启用
据了解,哈市市场上销售的果菜,必须要经过四道检测关,才能走上市民餐桌。第一道关是“入市证明”,每一批果菜必须要有产地出具的农药残留检测合格报告;第二道关是批发市场要对每一批果菜进行抽样检测;第三道关是各大超市要对包括外来和地产的所有果菜进行速检,并将结果公示;第四道关是行政主管部门不定期对超市、市场上的果蔬进行抽检。
记者从哈尔滨市商务部门获悉,今年下半年,哈市将实现蔬菜流通“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管理。第一批纳入的流通节点为802个,覆盖道里、道外、南岗、香坊、松北、平房六个主城区,包括销售、生产、批发等商家。销售终端主要涉及家乐福、沃尔玛、新一百等42个大中型超市,南岗区人和革新农贸市场、道里菜市场等36个农贸市场以及哈达批发市场等。
食品安全的蔬菜样本
东农绿色蔬菜基地:蔬菜产业和汽车一样可控
“蔬菜安全问题看上去是种菜的和卖菜的造成的,其实咱们买菜的人也有责任。”东北农大园艺学院的潘凯教授说。
“买菜的人都是受害者,有啥责任?”记者不解的问。
“其实买菜和买车是一个道理,买车的时候,大家都问这个车发动机怎么样?对车的外观放在后面考虑,其实买菜也一样,好看的菜不一定‘好’吃。一个蔬菜经销商和我说过,‘我卖的菜都是溜光水滑的,但我自己吃的菜都是歪瓜裂枣的。’这就说明现在种种危害蔬菜消费者利益的现象,反而是为了迎合缺乏安全知识的蔬菜消费者购买行为而形成的。”
“那买啥样的蔬菜是安全的呢?”记者问。
“蔬菜安全问题的核心在于没有条形码。”
“条形码?”看着记者迷糊的表情,潘教授领着记者去了双城市兰棱镇的东北农业大学“北菜南运”露地绿色蔬菜基地。在车上,潘教授说,“咱们坐的这个车,刚买的时候后窗附近贴了一个条形码,通过这个条形码,可以知道这个车的原产地、组装地等等信息,可是你想想,咱们买的蔬菜有条形码吗?你知道买的菜是在哪里种的?哪天摘的吗?”
到了基地,潘教授说,“你把这个菜地想成一个汽车生产的车间,汽车生产要求每一部分的材料都是来源可靠并是可控制的。种安全的菜也一样,这个蔬菜基地所有的种植材料,全由东农统一供给,以保证安全。”潘教授指着几个正在土地上忙乎的人说,“他们是在检测土壤质量,除了肥力,还要检测是否存在安全隐患。”
“和生产汽车一样,除了材料要可靠,生产的步骤也要可控。这个蔬菜基地技术规程全都由东农来出,按照统一规格选址、施肥、除病。基地距离高速公路超过了500米,可以保证不受汽车尾气等影响。蔬菜基地里还有摄像头,随时监控是否出现了不合规格的操作。”
“生产安全不代表蔬菜就安全,运输销售环节也十分重要。现在很多刚拉完建材的车,简单清洗后就拉蔬菜,应该有专门食品运输车,并实行全程监控。”
一盘拌黄瓜我们可能吃了多少“毒”?
专家:重金属+激素+农药+汽车尾气+保鲜剂
一盘绿油油、清爽爽的凉拌黄瓜放在您面前,您会想什么?大概是吃掉。可东北农业大学园艺学院的潘凯教授则告诉记者,一张口,没准儿多少“毒”就下肚了。一盘凉拌黄瓜,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儿会有多少“毒”呢?且听潘教授娓娓道来。
一些黄瓜苗,春天的时候,被栽到了一个离高速公路不到200米的农田里。黄瓜一扎根就能发现,土壤里面“富含”砷、汞、镉等重金属。它们无奈的把这些毒素吸收到身体里。随着成长,“毒”会积累得越来越多。
农户想把这些黄瓜当“绿色”蔬菜卖个高价,在施肥的时候,没用化肥而选用了粪肥。粪肥来自不远处的养鸡场,养鸡场的鸡饲料里激素含量严重超标,这让黄瓜们身体里也留下了不少激素。“其实施‘人工’肥长大的黄瓜,反倒‘健康’些。”
黄瓜长得飞快,不久就长蔓,搭架子了。这个时候它们招了虫子,农户便会喷药,甚至超量的喷,于是一部分农药可能会进到黄瓜身体里。而农田附近的高速公路,每天来往的汽车,会留下一片“烟霞”,就像吸二手烟,毒素全都留在黄瓜的“身体”里。
随着黄瓜慢慢长大,花有些枯,刺儿有些蔫儿,皮肤也变得不那么翠绿,安全的黄瓜就是这个样子的。可农户却觉得不行,会喷洒一些“不明物”。喷了3天,变枯的花又鲜艳了,蔫儿了的刺又“挺”了起来。农户认为:“城里人吃黄瓜就爱吃顶花带刺儿的,要多喷些保鲜剂。”
还有一周,黄瓜就要被采摘了,农药按理不能再喷了,可部分农户仍会天天喷。到了菜市场,商户还会不断的往它身上喷水,黄瓜知道这个水的味道和保鲜剂很接近。
“您看这黄瓜,老新鲜了。施粪肥长大的,一点儿化肥都没用。”在这样的忽悠声中,这些黄瓜很快销售一空,变成了凉拌黄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