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肇源引来外地客 以鱼带“娱”发展旅游
2013-04-22 09:50:57 来源:东北网-大庆晚报  作者:李晓禹 韩冰 周术深 姚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2日讯 肇源——美丽的滨江小城。

  当地,江鱼名声在外!为啥名气这么大?水好鱼鲜。

  从大兴安岭伊勒呼里山喷涌而出的嫩江之水和从吉林长白山天池飞流直下的第二松花江,在此汇成壮美的松花江,这水怎能不好!

  好水养好鱼,好鱼自然鲜。

  肇源江鱼已然盘活一方经济,能否顺势而上、纵深发展,完成鲤鱼跃龙门那完美一跳。

  一条江鱼“勾”来无数外地客

  每年一开江,这江鱼就“勾”来众多开车抢着尝鲜的外地人。

  这些外地车不光有黑A、黑B,近些年还多了不少吉J的。

  每年4月,冰封了数月的松花江,苏醒解冻,顺流开江。在大江里藏了一冬,憋屈了四五个月的鱼儿此刻舒展筋骨,开始畅游。

  这些鱼儿在江里忍饥挨饿一冬,体内脂肪已消失殆尽、废物也排得干干净净。这时候的鱼,肉质紧密、不肥不烂,烹调之后,滋味鲜美难以形容。

  开江一个月收入抵仨月

  松花江的源头就在肇源三江口,其所在位置上风上水,最先开江,占尽“鲜”机:一到开江季节,县里宾馆“一床难求”、江边鱼馆“一桌难求”。

  来的人,都是奔着开江鱼的,每家饭馆的招牌菜也都是这江鱼。

  在开江的节骨眼上,江鱼还很稀少,其身价自然“撒起欢儿来”,客人远道而来,等着尝“鲜”,对价钱都不计较,能吃到已属幸运了。

  沾了开江的光,就连平日最常见的鲤拐子、鲇鱼球子、鲫瓜子身价也都“蹿”了不老少。

  江鱼,提高了肇源的知名度,带火了当地餐饮业。友谊村农民吴臣家住江边,从小就吃鱼做鱼,开江鱼馆也有好几年了。眼见肇源江鱼越来越值钱,他投资近百万元,新购进了一艘大型拖船,开起了江上鱼馆,让游客吃在江上、游在江上。

  收入怎么样?老吴心中有本账:平均一天进账2万来块钱,除去成本,纯赚个万八千的没问题。

  据当地一家江鱼馆老板介绍,每年开江的这一个月,店里的纯利润就能达到全年的五分之一到四分之一,比平时三个月的收入都多。

  省内外“肇源江鱼馆”一年赚2亿

  这些年,“肇源江鱼”已成“金字招牌”,肇源人也借此赚了不少钱。

  高利民,当地人称其“高二”,也是江边一家鱼馆的老板。这几年,他着实尝到了江鱼的甜头,赚得盆满钵满。

  由于生意火,精明的他担心有人借他的名字开店,还给自己的鱼馆注册了商标,以防假冒。

  记者在当地了解到,肇源当地有100多家江鱼馆,生意常年不错。

  大庆市以“肇源江鱼”命名的饭店近300家,加上哈尔滨、沈阳、长春等地的“肇源江鱼馆”,至少有350家。仅大庆市的“肇源江鱼馆”,每年销售收入至少50万元,“肇源江鱼”为省内外餐饮行业带来的利润在2亿元以上。 


  江鱼品牌远近驰名

  流金淌银的松花江,赋予了肇源渔业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肇源水草田三分天下,境内江河泡沼交错纵横,水质优良,气候适宜,水生动植物资源丰富,无任何工业污染,发展渔业得天独厚。

  肇源出产的鳌花、鳊花、黄颡、大白鱼等名优鱼,口感细腻,味道鲜美,与众不同。

  目前,肇源水产品已在大庆、哈尔滨、长春、松原等周边市县拥有了稳固的市场,每年外销商品鱼8000多吨,水产品销售市场前景和潜力十分广阔。

  2013年底,肇源水产品产量将达到2.58万吨,渔业总产值实现2.63亿元。

  近几年,网箱养鱼试验获得成功。名特优鱼新品种养殖面积达到25万亩,重点推广了德国镜鲤、黄颡鱼、细鳞斜颌鲴、青鱼、兴凯湖大白鱼、团头鲂、鳜鱼、丁岁、彭泽鲫等十多个品种,打破了“四大家鱼”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当地渔业资源。

  肇源江鱼“有文化”

  肇源,濒临嫩江、松花江,自古以来两江流域的先民就以鱼为食,有着悠久的吃鱼传统。

  从小拉哈到白金宝,从“春捺钵”到“鳇鱼贡”,深厚悠久的肇源鱼文化在先民们前行的足迹中,不断被继承和发扬,成为6500年灿烂文明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肇源人不仅喜爱吃鱼,会吃鱼,更吃出了特有的鱼文化。

  肇源县志水产篇记载,在对4500年前的白金宝遗址发掘中,发现了许多陶制网坠和鱼骨,二站镇双榆树遗址出土了整套冰镩。到了辽代,肇源成了辽朝皇帝“春捺钵”的巡幸之地,而吃“鱼头宴”则成为辽朝皇帝召集文武大臣议事的重要活动之一。

  至元明清三朝,肇源以出产鳇鱼和“三花五罗十八子”而成为皇室贡鱼的产地。

  肇源鳇鱼圈、鲇鱼沟、黑鱼汀等成了皇室贡鱼的产地。在原永利乡殷家亮子曾发现清乾隆23年刻制的牌匾。

  如今,这些独具地域特色的文化遗存和文化活动,已成为当地“水文化”和“鱼文化”的重要内容,且经久不衰,是滨江港城肇源的一张靓丽名片。 


  让鱼儿往更“深”处游

  这几年,绿色,让肇源江鱼闯出了名气,但是,肇源江鱼要实现由传统粗放型养殖向现代高效生产迈进,就必须实现“从渔场到工厂、从渔船到游船”的深度跨越。

  从渔场到工厂,是为了让渔业向“深”处走,让鱼儿往远处游。

  肇源依托资源优势,积极发展和扶持水产品深加工,拉长产业链条。

  黑龙江省天源食品有限公司的水产品已经享誉全国,500吨水产品深加工扩建项目正在启动中,进而打造“公司+基地+渔民”的产供销、技工贸一条龙产业化运作,让更多的肇源水产品由原字号产品变成深加工产品。

  饮食文化、鱼皮工艺画、渔猎文化等为产业化发展带来了巨大推力。

  为了延伸水产业链条,肇源县引导养殖户发展以渔畜、渔禽、渔稻相结合的综合养殖方式,综合养鱼面积达到了1.3万亩。以河蟹为代表的特种养殖已形成规模,养殖面积已达5.2万亩。

  以鱼带“娱”发展旅游

  肇源江鱼,光吃不行,得让它变着法地赚钱!

  咋赚?动脑筋!发展休闲渔业,通过观光旅游挣钱。

  简单地说,就是从渔船到游船,让渔业往“高”处走;从在岸上吃,到去江上品;挖掘发扬当地特有民间习俗,将文化内涵注入,从单一吃鱼,发展到了解当地渔业文化。

  通过活动打造肇源旅游新体系,通过渔业带动旅游业发展,延长产业链条。比如,从每年4月开始,举办“开江节”,将最原始的开江祭祀仪式穿插其中,原汁原味地呈现地域文化特色,以当地鱼文化促进发展,形成品牌,带动看鱼、品鱼活动。

  同样,入冬前,还可以搞“封江节”,冬季搞“冬捕节”,三节接连办,互相带动,必将带来可观的效益。

  此外,利用当地得天独厚的江水资源,还可以推出肇源龙舟赛、冬季垂钓、让游客上船打鱼等等项目,增加参与方式……总之,通过这一系列方式打造肇源旅游品牌,带动产业发展,实现产业提档升级,增加附加值。

  肇源大打绿色渔业品牌,形成了以“肇源江鱼”为主,集生产销售、精深加工、娱乐休闲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如何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打造一条相对完整、结构紧密、深入挖掘的产业链,是一个大课题。

  如果把肇源渔业比作一条鲜活的“大鲤鱼”,我们期待着,肇源渔业“跳过龙门”的那精彩一跃。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关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