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哈尔滨圆百姓创业就业梦 融入中国梦
2013-04-23 13:16:48 来源:东北网  作者:顾硕 王蕊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4月22日讯 (记者 顾硕 王蕊)就业是民生之本。近年来,随着经济增长迅速,就业环境和就业模式发生了极大变化。大学生求职、下岗工人再就业、农村劳动力转移,普遍面临着严峻挑战,就业难题亟待破题。

  在省城哈尔滨,政府部门打出的政策组合拳,正将宏大的“中国梦”变成真切实在的“就业梦”。

一些无技术特长的失业人员通过做向导“再就业” 。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现象:特殊群体的就业难题

  某技工学校毕业生招聘会现场,不少本科生也积极参与其中。即将于今年7月毕业的小南抱着试试看的心理也来碰碰运气。小南就读于某高校地理专业,由于专业较偏,很难找到对口工作,所以连中专、技校毕业生的招聘会也不放过。小南说,自己想找个文员类的职位,目前已投了两份简历,但用人单位以“我们不需要本科这么高的学历”婉拒。“想找到一份好工作,还得考取相关的技能等级证书才行。”小南告诉记者。

  哈尔滨进城口,手持“向导”指示牌的老李是“指路队”中的一员。几年前下岗后,老李就成了一名“失业人员”。

大学毕业生招聘会现场。资料图

  老李告诉记者,一个人每天最多能为三辆车带路,很多时候一天也遇不到一个需要领路的,车上的GPS也与他们“抢活”。即使有活,每次带路30元左右的酬劳,令他“囊中羞涩”。记者问:“为什么不找个挣钱多的工作?”老李叹息地说,没技术、没手艺,别的活干不了。

  尚志市马延乡的老王今年40岁,半个月前,他在位于哈尔滨市开发区的一个建筑用地上找到的工作,由于工地赶工,工作量大,老王这几天累的腰酸背痛。

  老王告诉记者,1个月前,他把家里的地包了出去,跟同乡的几个同乡一起来城里找工作。“来之前,只听乡里的人说城里有的是活儿。可来了几天,也不知道去哪找。”

  四处找活之际,听说这里的工地开工了,老王才跟老乡找到工作。

  “我们也没接受过啥文化教育,也就能干干这些卖体力的活儿。累点也忍了,挣钱啊。”


 

  圆梦:政府打出组合拳破解就业难题

  为了更好地实现上述群体的“就业梦”,解决其在就业创业时存在的困惑和遇到的挑战,哈尔滨打出了一套就业“组合拳”,把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作为保障民生的头等大事来抓。2013年哈尔滨将实现新增就业11.6万人,帮助更多求职群体实现“就业梦”。

求职者在道里区抚顺人才市场寻找工作机会。东北网记者 顾硕 摄

  强化政策落实扶持就业。加大小额担保贷款扶持力度,2013年将发放小额贷款10亿元。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自主择业转业军官、高校毕业生、失业人员和农民五大创业工程,进一步促进就业。

  结合全市大项目建设用工情况,重点抓好对接工作,并建立用工信息档案,实行全程跟踪服务,开展定向、订单式培训,切实满足项目用工需求,拉动就业。

  在大学毕业生就业群体,完善“政校企”联合体推动就业。依托人社局所属的两所技师学院,进一步搞好衔接,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和创业培训、实训、孵化取得实质性突破。

  针对用工企业需求和农村发展实际,共青团组织将开展专业技能培训,全年培训青年5000人。开展送岗位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等活动,全年实现4万青年转移就业。新建青年就业创业见习基地50个,提供见习岗位1000个。继续开展小额担保贷款扶持青年创业工作,为创业青年提供1亿元的全额贴息贷款担保。

  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趋势。目前,农村务工人员在哈市主要从事餐饮服务业、机械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工作。根据现代农业发展需求和农民自身素质提高的需要,2013年,哈尔滨市将继续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和农村实用人才,预计完成技能培训任务8万人,计划转移农村劳动力142万人,比上年增长1.4%,实现劳务收入185亿元,比上年增长27.6%。

  通过组建各类专业合作社或专业服务队等形式,建立和完善农业服务专业从业队伍,实现劳动力在农业内部的充分就业,拓展农村二三产业就业空间。通过大力发展农村服务业、乡村旅游业、农村物流业等第三产业,落实各类新农村建设项目,结合撤乡并村,引导农民到中心城镇转移就业。

  挖掘农业农村内部就业潜力,引导农民到区县开发区企业工作,解决开发区入住企业用工难和农民外出就业难问题。加强农民创业服务,优化农民创业政策环境,研究和探索为创业农民融资和争取小额担保贷款的优惠政策,发现和培育创业典型,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优化服务环境促进就业。今年将举办首届创业博览会,打造具有哈尔滨市创业就业特色的服务品牌。筹建农民工综合服务中心和军队转业干部培训中心,为重点群体创业就业提供服务和保障。开展各类就业援助活动,加大零就业家庭就业安置力度。构建人力资源市场诚信评价体系,打造“抚顺诚信一条街”。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