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讯 330元每克!原本一直稳居财富象征榜首的黄金,一夜间跌成平民化消费品。这一跌,跌出了人间悲喜:市民开心不已,终于可以买下那款中意许久的饰品了;金店老板叫苦不迭,顾客盈门也笑不出来;而黄金期货投资者,有人因暴富大喜,也有人为致贫而落寞。
记者从商场和银行了解到,与往年同期相比,黄金每天的销售额涨出3-5倍,原本只有在年节时才有的金条销售小高峰,如今,每天的销量都很好。黄金跌至330元每克那天,有一个消费者一掷16万元买金条。
黄金专柜前挤满了前来选购的市民。
黄金一度涨涨跌跌
已经在大庆做了10余年黄金生意的王先生很看好大庆这块市场。他告诉记者,大庆的黄金年销售量在全省名列前茅,虽然近几年黄金的价格一直飙升,但在大庆的销售量一直不错。
2002年,大庆的黄金受到整个市场的影响,价格出现低谷——82元/克。经过了一年多的调整,2004年年初,黄金价格开始回升,并一涨再涨。随着人们对黄金纯度的高要求,足金已经逐渐退出市场,千足金成为黄金市场上的主角。
4月23日,记者在大商新玛特黄金专柜前看到,几对年轻人正在选购黄金饰品。沟通中,年轻人告诉记者,听说黄金价格下跌了,他们是来给母亲买金手镯的。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黄金价格最高时曾攀升到每克450元,受到国际影响下跌后,成交量出现了小高峰。在4月22日之前,黄金价格跌至每克330元,在4月22日之后,出现了一个小回涨,每克为340元。与往年同期相比,每天的销售额翻了3到5倍。原本平时销量稍好些的饰品和只有到年节时销售量才会稍高一些的金条,现在每天的销售量都很好。
“在黄金价格下跌的第一天,我们的成交量并不高,成交额在20万元左右,很多消费者都持观望态度,都在猜测还能不能再降。在4月19日到21日这3天里,黄金的价格降至330元每克,成交额达到了200多万元。最大的一个买家,花了16万元买金条。”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有人开心有人后悔
自从受到国际影响,以黄金为代表的贵金属遭遇断崖式下跌开始,不同人群中出现了不同的反应。
市民自然是欣喜若狂,尤其是那些原本只能望着黄金柜台慨叹的市民,终于能将心仪已久的首饰买回家了。
可是,也有人叫苦。虽然每天顾客盈门,那些开金店的老板哪还能笑得出来?再看那些在黄金期货等领域的投资者,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贫如洗。自然更是有悲有喜。
据悉,在2001年之前,我国的黄金市场是被银行控制的,不允许个人交易黄金。直到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黄金交易所挂牌运行,中国黄金市场才全面放开。
在对待黄金的态度上,人们的观念一直在不断变化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佩戴黄金首饰,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在港台片中,很多做生意的大老板纷纷戴着粗大的颈链、手链,手上戴着几个大大的金戒指。到了上世纪90年代,式样粗大、款式单一的金首饰不那么风光了。
近些年,年轻人将黄金作为一种点缀。而市场上迎合大众口味的黄金饰品也越来越多,样式越来越小巧精致。黄金的胸针、发卡很受女士欢迎,金镶玉、金镶钻也纷纷出现。
面对最近一轮的金价大跌,不少市民懊悔不已。郝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就在上个月,她刚花5000多元买了一块金镶玉送给母亲。她说:“早知道黄金价格大跌,就等几天再买了,谁能料到一直看涨的黄金也能降价呢?”
黄金成为平民消费品
以前,外地人对大庆人的印象多是,脖子上戴着粗粗的黄金链子,手上是大得夸张的戒指,手腕上是闪着金光的手链。
转眼,十几年过去了,大庆人已不再将黄金明晃晃地“挂”在身上,收藏成了他们喜爱黄金的另一种表现方式。每逢年节,在商场和银行里,总能看到前去购买金条和饰品的人。
金阿姨有一个祖传的手镯,想送给儿媳,哪料到,儿媳嫌手镯太大戴着像暴发户,金阿姨只好自己留着,再给儿媳买一个。
人们对黄金首饰的态度发生着变化,但收藏黄金的热情一直不减。
在中国人的眼中,黄金一直是吉祥、财富的象征。
一直以来,黄金都是贵金属,是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品,很多人将黄金作为节日里馈赠的礼品或年底时作为纪念的留念品。自从近来黄金的身价发生了变化后,黄金被拉下“神坛”,商场、银行内的金条、金砖卖疯了,这也让黄金在人们眼中的地位发生了变化。
据农业银行大庆分行个人金融部经理徐静介绍,黄金在国内第一天出现大跌时,农业银行的黄金销售量出现了小高峰,以312元的价格,当天就售出黄金5000多克。而往年同期,每天的销售量在几十克。以往,金条和饰品都是在年节时的销量不错,可近段时间,却出现了每天黄金销量都很好的局面。
徐经理告诉记者,来银行买黄金的人中,投资者并不多,大部分都是个人留存。
在这里要劝大家的是,虽然金价在下跌,但是,市民要保持淡定、理智,根据个人能力,量力而行,不必出手过“重”,免得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