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8日讯 “我的城市我来管。”一个共同的心愿,让2000多名刚刚加入城管志愿者联盟的志愿者们,聚集到了4月的松花江畔。身着绿色“城管志愿者”马甲,头戴橘黄色鸭舌帽;弯腰捡起江边垃圾,伸手擦净公共设施……他们用行动诠释着城市主人的责任与义务,更用示范与引领放大社会正能量。

城管志愿者们正在清扫公共设施。记者王东 摄
“我们把哈尔滨当成自己家乡”
江堤上、公园里,穿着亮绿色服装的志愿者格外显眼。他们或两三人一起,或十几人一组,忙着捡拾垃圾。他们当中,动作最快的是一群来自哈工程大学和外国语学院的“90后”们——眼睛紧盯着路面、绿地和江水,看到一张纸屑,就像发现了“宝贝”一样,大步冲上去捡起扔进垃圾袋。
“大学3年里,我们已经参加了40多次美化城市环境的公益活动,”哈工程大学三年级的宋晓宇告诉记者,“别看我们来自全国各地,但都把哈尔滨当成自己家乡。”哈工程大学附近的20多个公交站台都被这群志愿者“承包”了,每个星期他们都要去清洗一次。
志愿者带着同事“重托”尽义务
读者辛丽娜、高长宇是最先通过热线电话报名的志愿者。在“一号行动”现场,互不相识的两个人特意互留了联系方式,准备“长线联系”。
辛丽娜告诉记者,当初报名时完全是被“我的城市我来管”吸引,“这7个字从另一个角度提示每个市民——我们的城市,我们不管,谁来管?”
高长宇说:“今天单位要开绩效考核会,当领导知道我要参加这个活动后,就把会期向后推了。”由于其他岗位不能请假,她收到了许多同事的“重托”——“我这次也是代表单位来的,尽市民应尽的义务。”
八旬志愿者6点赶到活动现场
家住道外区的“夕阳红志愿者服务队”队员朱乃娴,6点多就赶到活动现场。记者见到她时,老人已经在江边捡拾了不少垃圾。“我们是标准的‘80’后”,领队李坤才老人说,今天有66名老年志愿者参加活动,除了包括他在内的6名老人年逾八旬,其他大部分队员都70岁以上。
哈达出租车公司的40多名“的士城管”,现在又多了一个城管志愿者的身份。昨天,这些的哥、的姐带上白手套,拎着水桶、扫帚来参加“一号行动”。“的姐”张艳丽擦起灯杆既麻利又干净,她是全市抓拍车外抛物的前十名,每个月报送的城市管理问题案件都超过千件。
志愿者联盟的精神使命
江岸上、堤坝旁、水岸边……很多志愿者用工具将垃圾拾到塑料袋里,然后送到指定地点。不到半天时间,江边、堤坝乃至江上公园的公共设施都焕然一新,在波光粼粼江水的映衬下,更显整洁。
“其实,这些年来,众多单位、团体在江畔举办过十几次清洁公益活动。年复一年,参与的人数、范围都不断增加,可江畔垃圾依然存在。”在活动现场,市城管办副主任李成库说,最根本的问题是市民的环保意识还不够,“希望城管志愿者联盟能起到一种唤起、引领、示范的作用。”
哈报读者俱乐部志愿者服务队队长王继辉告诉记者,目前他参与管理的“文明志愿者爆料QQ群”已经有160多名志愿者。“我们决定这个‘群’也按‘网格化’管理。在每个区都安排一名负责人,通过网友爆料收集当地的脏乱差现象。我们想先在‘群’里培养环保意识,然后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