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1日讯【“我的中国梦”系列报道之九】杨海红:自强不息用双手捧起“创业梦”
记者 王蕊
“我的梦想是通过自己的奋斗去创业,改变家庭贫困的现状,并用创业成果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贫困学生。”杨海红是哈尔滨工程大学大三学生,在完成学业的同时,他开设了2家店铺,用勤劳的双手在创业路上铺就着基石。
杨海红的格子铺里人来人往。东北网记者 王蕊 摄
2010年,杨海红进入了哈尔滨工程大学;2012年,杨海红拥有了2间属于自己的店,并被学校评为“创业先进个人”称号。作为班长,杨海红带领班级获得了“三好班级”的荣誉称号,他个人也获得了“优秀学生干部”的荣誉称号。
杨海红告诉记者,他出生在山西的一个农村,家庭贫穷。在他六岁时,母亲远走他乡,体弱多病的父亲成为了唯一的依靠。在他的记忆中,家里能吃上一碗热腾腾的面都是十分奢侈的事情。在考入大学之前,除了承担家务,杨海红一直没间断过打工,为家里减轻负担。进了大学,他也没停止脚步,跟同学一起卖笔芯,整整一年时间,他跑遍了所有男生宿舍,往来于学校内各个宣传栏,为创业梦积累着经验。
准备的道路很长,创业的路上却是荆棘满布。拿着一年来自己卖笔芯赚的钱,杨海红开了书屋,专门收购了同学们的二手书,再低价卖给低年级的同学们。可在初期,同学们对二手书不“买账”,这让杨海红的书屋几次面临倒闭的局面。
“记得9月份新生开学,我硬着头皮把所有积蓄放在了收购二手书上,量很大。可那时候由于宣传力度不够,销量直线下降,新生报到两天了,才卖出五六套书。”这样的销售业绩对于收购的数量来说可谓杯水车薪,那晚杨海红一夜未睡。
可杨海红不信邪,自己做调查,积累了经验,即使局面暂时低靡,也不轻易掉头。杨海红的坚持终于迎来了“晴天”。二手书在同学中渐渐受到好评,尤其是那些像他一样的贫困生,书屋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回头客”,渐渐地书屋活过来了。
在书屋蒸蒸日上时,杨海红用“第一桶金”开了现在的这间格子铺。亦如其名,20平方米的铺子被隔成了100多个摊位,摊位内卖生活用品、化妆品、零食等各类学生所需的商品,杨海红负责管理,依靠租金和提成来获取报酬。
“我跟每个摊位的摊主都有协议,商品都是卖给学生的,所以一定要比其他销售方卖的便宜;如果是贫困生来买的话,还要在这个价位上更优惠。”作为一名贫困生,杨海红总是忘不了吃苦的日子,他也就更理解像他一样经历贫困的同学和孩子,几次捐出自己的店面收益所得。
现在,格子铺里面总是熙熙攘攘,颇有人气。在杨海红的管理下,铺子已有90多个摊位在营业,单月营业额达到4万,杨海红的月收入达到5000元左右。就在这时,杨海红关掉了书屋,只留下格子铺,给自己充足的时间准备考研。
“未来的实业型经济将不占优势,而依托于高新技术的创新领域才是发展方向。我要掌握更多的专业技能和创业知识,积累更多的创业经验。现在的放弃是为将来更有力的出击。”
杨海红表示,等考研结束,他还会坚定地走自己的创业之路。对于未来,他一点也不担心,反而充满了期待。他希望在十年内依靠努力成立一间有关水下通信的公司,用自己勤勉的经历照亮创业征程,用拼搏的故事抒写自强者坚实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