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5月29日讯 28日,省博物馆展出一枚金代银元宝,据悉,同类银锭目前全国仅发现十几枚。距今已有800多年历史,在当时它可是大面额货币,可以购买1000多斤大米。

市民正在观看金代银元宝。孙岩 摄
本次展出的银币是于1982年在我省西部地区征集得来的。该枚银币两头宽,中间窄,长0.048米,最宽处0.03米,束腰处宽0.021米,厚0.0055米。银币上有汉字“承安宝货”以及“宝货壹两半”字样。省博物馆历史部工作人员郝树林告诉记者说,“承安”为金章宗年号,该银币于1197年开始铸造,仅铸造3年,因此,这种银币存世量非常少。
目前,具有“承安宝货”字样的银币全国仅发现十几枚。该银币正面较平,背面和侧面则有许多凹陷和小孔。这是由于浇铸银水时,所产生的气体溢出时形成的气孔,俗称蜂窝。而蜂窝正是现在鉴定银锭成色和真伪的重要参考条件。铭文“壹两半”系此银币的币值,在当时值铜钱3000文。而当时,100斤大米的售价不到300文,所以,用这枚银币可以购买1000多斤大米。
“承安宝货”银币实质上是银锭的一种,俗称银元宝,是指白银按一定的形状和重量铸造的一种块状物。其样式承袭唐宋,银锭可分为船型、条形、饼形。宋代银锭的形状没有固定的样式,其中以“腰形”(两头宽,中间窄)最为普遍,这也是宋代以后银锭的主要样式。
责任编辑:张隽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