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黑龙江综合  >  科教·就业  >  就业
搜 索
“2013毕业季度”大学生就业调查:问题篇
2013-06-18 13:10:08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 车轮 衣春翔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6月18日讯 日前,《2013中国大学生就业压力调查报告》发布,调查显示,今年是近四年来大学生就业压力最大的一年,平均期望月薪从去年的4592.5元,降为3683.6元,降幅近千元。人增、岗减、降薪成了2013年就业的新代名词。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为何如此突出?为什么出现“招聘难、就业难”并存的现象?大学生就业到底难在哪儿?是社会的问题,还是自身的问题?是理念的问题,还是对接的问题?连日来,记者走进我省招聘会、大学校园和用人单位,试图寻找答案。

  进入6月,面对高校毕业生699万的数字,“找工作”依然是个热门话题。在剩下的最后一个月里,高校毕业生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拥有自己的“位”来?近段时间,记者奔走在我省招聘会、高校、企业之间,直击就业大军中的种种问题,类似像往年“盲投简历”、“要男不要女”这样的老问题仍然存在,而像专业限制、个人综合素质评断这样不算太新的问题逐渐凸显,“总之是供需双方的问题越来越‘细化’和‘专业’。”某高校就业指导中心的老师如是说。

  问题一

  专业是否受限还看个人综合素质

  谈及“社会学”这个专业,概念有些宽泛,哈工大人文学院社会学系2009级学生任蕾觉得这个专业“给人增加了‘谈资’”,在校期间,专业学科设置是心理学、人力资源管理、组织社会学、统计学、社会学研究方法、中西方变迁史、中国古代思想史等等,“什么都懂一点,但却不精。”任蕾说。

  即使是顶着“哈工大应届毕业生”的头衔,任蕾也不敢说自己的工作找的能有多顺利,她觉得自己占到的“便宜”无非是可以参加学校的专场招聘会,不用辛苦跑外而已,“这点毋庸置疑,每年很多名企都来我们学校设专场招聘会。”任蕾说。对自己所学的专业,任蕾道:“好多企业的招聘要求里,根本就没有‘社会学’专业这个档,在投简历这关就把你拒之门外了。”

  回忆自己的求职经历,任蕾觉得所学专业确实受到一定限制,“能投简历的地方很少。”任蕾说。最后求职成功,她觉得还是看个人的综合素质。任蕾大学四年,拿下了国贸专业的双学位,“一是对经济感兴趣,二是有备无患吧,我知道社会学这个专业不好找工作。”任蕾告诉记者。去年9月中旬,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来哈工大设专场招聘会,倾向于大型企业的任蕾去了这场招聘会,“这是财经类的专场招聘会,企业方需要的是会计、融资、投资、财经管理等方向的人才,从专业上来说,最初我是被拒绝的。”任蕾说。然而她并未放弃,搜集该公司曾经的笔试考题,熬夜分析准备,面试时拿出自己的“有备无患”,“我是学社会学的,但是我有国贸专业的双学位。”她对面试考官这样说道。这场招聘会收到2400多份简历,面试了5轮,学社会学的任蕾是最终签约的22人之一,企业方称“看中了她的学习能力和向上力量”。

  这并不是任蕾求职路上的最终答案,同年11月末,她拿到强生(中国)医疗器材有限公司管理培训生的“入场券”,是最终哈尔滨地区签约的2人之一,可以拿到每年12万~16万元的年薪。两个大型企业求职的成功,任蕾说:“学校确实给了我们便利,你也知道这些公司只在哈工大设专场招聘会。”她更多认为这是个人的综合素质赢得了求职的成功,修双学位、参加社团活动等让她学到了很多东西。

  问题二

  综合招聘会“盲投”火爆背后缺少“亲密接触”

  目前这个时间段,签约成功率较高的高校招聘会已经基本结束,更多的毕业生涌入我省各级各类人才市场。在今年人才市场举办的招聘会上,记者发现以往备受青睐的大型综合招聘会的签约率并不高,一场近日举办的综合招聘会上,虽然吸引了大量的招聘单位和应聘者,但是仅有不到6%的毕业生找到了工作。很多招聘企业和找工作的毕业生都表示,“火爆”大型招聘会背后,缺失的是招聘“双方”的亲密接触。

  “同学,我们这里只要生物工程方向的硕士,你是本科生,我们不招的,把简历拿回去吧,别浪费了。”南京某制药公司的招聘人员对一位投完简历转身离开的学生说。可是这个学生似乎没听见,匆匆的到下一个展位投简历去了。这是记者近日在哈尔滨中高级人才招聘会上看见的一幕。该公司的招聘人员称,在全国进行巡回招聘时,每个省都有很多这样“盲投”简历的毕业生。

  记者追上了那位学生,问他为什么这样“盲投”简历。他告诉记者,“参加这样综合的校外招聘会,基本上是见到展位就投简历,很少看要求。有了考试机会,再了解单位相关信息。”采取这种“遍地开花”战略找工作的毕业生还真不少,盲目碰运气,而不是用心找工作是在社会人才市场上找工作的应届毕业生的普遍心态。

  对于求职者这样的行为,一些企业,尤其是一些南方以高新技术为主的企业感到很无奈。上海陆家嘴软件园中一家网络技术公司的招聘人员对记者说,他们的目标是招聘学历较高或有经验的高级编程人才,可是却来了很多本科生提交简历。“本来以为可以和应聘者进行‘亲密接触’,可是现在已经被淹没在简历的海洋里了,连投简历的人脸都看不清。以后我们会更多的选择中小型的专项招聘会。”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技术密集型企业愿意进行小型专项招聘会。黑龙江省大中专生就业指导中心的工作人员认为,目前中小型招聘会更受欢迎,因为用人单位和应聘者可以充分交流。而专项招聘会,专业比较集中,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目标更加明确,双方达成意向的比例比较高。


   问题三

  供需双方“不搭调”你的柔情我永远不懂

  记者在抚顺街的哈尔滨人才市场认识了一位“特别”的应聘者林丽。说她特殊,是因为她找工作的方式。林丽是哈尔滨市第十三职业中学酒店管理的毕业生,她想找份服务员的工作。可是在各个大、中、小饭店的招聘展位前,她一不问工资待遇,二不问饭店的规模位置,上来就问,“你们饭店的菜好吃么?你们饭店特色菜多吗?”等问题。这让招聘的饭店摸不着头脑,也不愿意理会她。

  看她走远了,几个饭店的招聘人员偷偷地说,“这一看就是一个90后,有用的一点儿不问,就知道吃,肯定干不长。”记者一路跟着她,一路听见许多类似的“非议”。

  当从记者处得知对她的评价后,她感觉很委屈。“要想签工作,我在学校就签了,很多大饭店到我们学校要人,待遇都很好。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待遇,也不在乎饭店的规模大小。我学的是酒店管理,同时还兼修了营养师的资格认证。我就想找一个能做出美食的饭店,一边工作,一边研究美食和营养的关系。我现在刚毕业,希望从最基础的干起,在餐厅能学以致用,以后也可以向营养师和管理层的方向发展。”

  有类似遭遇的还有我省某大学艺术学专业邹磊。他近日参加了一份时尚杂志的面试,为了能够给面试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装扮”了一下自己。记者看到他时,他穿了紧身的牛仔裤,上身穿了一件白底略肥的彩色衬衫,还搭配了一条白色的丝巾,一副时尚达人的模样。他对自己的装扮很满意,对于这份工作也是志在必得,但是最后却铩羽而归。

  记者采访了这家杂志社的招聘人员,他们对邹磊的印象很深,工作人员说:“他是肯定得不到工作的,来面试也不知道穿的正式一些,缺乏起码的礼仪。”

  邹磊得知他没有得到工作的原因时,感觉很懊恼。“我是特意这样穿的,因为对方是时尚杂志啊,怎么会因为时尚而拒绝我呢?”

  而当记者告诉该杂志招聘人员邹磊如此着装的原因时,他们都很惊讶。人力资源部的负责人摇着头说,“这个毕业生各方面都挺优秀的,我们就是觉得他不懂规矩才拒绝他的,原来他还是为我们着想。”

  问题四

  创业容易坚守难信念支撑太重要

  “实在找不到工作,我可以自主创业啊。”采访中不愿透露姓名的某高校毕业生说道,他也说出了很多找不到工作学生的想法。殊不知创业容易坚守难,信念的支撑是很重要的。2010年硕士毕业的肖开贞这样对记者说。

  现实很残酷,肖开贞没有遇到电影《中国合伙人》中潇洒的孟晓俊和王阳,只有她自己坚持到了最后。肖开贞毕业于哈工大管理学院国贸专业,学习成绩优异,毕业当年她已经在老家江西赣州找到一个重点中学老师的职位。然而一直想创业的她,留在了哈尔滨,和两个同学开起了教育咨询公司,刚开始时,说是公司,不如说是补习班,租了复华小区不到90平方米的房子,几张桌椅板凳,三四十个学生,三个年轻人开始了创业之旅。

  “半年之后,她们就离开了。”肖开贞遗憾的说。由于创业积累期太长,看不到直接效益,两个同学离开时,肖开贞没有反对。

  “我坚持下来是因为我做了自己喜欢的并且擅长的事情。”肖开贞说。有着在哈尔滨一些教育机构的任职经历,开展了独特的教学方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欲”,“就是学习的欲望和渴求。”肖开贞告诉记者。于是三年之间,她的教育咨询公司在业内小有名气,“全程学习顾问”这一专有名词是她创办公司的特色,针对少儿、小学、初中、高中英语等方面做教育咨询和出国咨询,她的教学方法得到家长和孩子的认同。

  “并不想多说创业路有多难,它确实不容易,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不要因为找不到工作,而把创业当作是一条退路或者一条出路,如果没有坚定的信念,你一定支撑不下去。”肖开贞经常回学校的创业讲坛给学弟学妹讲授她的创业经,这是她最常说的一句话。


   专家解析不要因为不理想而不去就业

  就业难的原因到底有多少?近日,记者采访了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学院社会学系教授唐魁玉。“我觉得大扩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唐魁玉开诚布公的说,“人多,提供的岗位却不多,尤其是白领岗位,供需可能达到平衡吗?”

  全球经济不景气,是就业难的一个背景因素,唐魁玉举了一个例子,“哈工大是211院校,也是985院校,更有航天特色专业,四五年前,我们学校的毕业生可能连大连、沈阳这样的城市都不会选择。但现在因为经济不景气,很多企业提供的岗位越来越少,甚至不再招人了,所以我们的学生也开始选择这些城市就业了。”

  “其实学生、学校、用人单位都有一定问题。”唐魁玉说。首先是学生,期望值过高,“薪水低,不愿意去;中等城市,不愿意去;找不到工作,考研、考公务员。”唐魁玉说,“基本是这样一个现状。”

  “薪水低,我省本科生的底薪也就2000元左右,可能连一些在饭店端盘子的打工者都比不上。再说选择城市的问题,这些年有所改善。因为在一线城市的生活水平、消费太高,所以很多人选择留在二三线城市。另外,一些二三流大学的学生由于不好找工作,选择了考研、考博,其实也只是把就业的时间推迟了一年半载而已。”唐魁玉告诉记者。

  其次是学校,唐魁玉称,培养大学生的方向及大学生所应该学习的内容和社会的实际需求是脱节的,教学内容不适应就业,专业设置不合理,脱离了市场需求,有些学校为了追求招生率,还在不停地招生。

  从用人单位来说,为了节约培训成本,过分强调实际工作经验,希望带来最大化的效益,“但是一个刚毕业的学生,刚出校门,他的经验肯定是少之又少啊。”唐魁玉说,“其实,用人单位忽视了大学生的潜力和可塑性,经验总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大学生有较高理论水平,只要经过短期实践即能胜任工作岗位。”另外,用人单位从自己的利益出发,自然会出现性别歧视、户籍歧视等问题。

  “当然,我们也不可能忽视社会因素,家里通过人情网‘安排’工作的人不在少数。”唐魁玉说。

  “最后想说的是,其实还是那句老话,不要因为不理想而不去就业,你可以先积累经验等非智力因素。举个不太恰当的例子,读莎士比亚,不见得马上就能用上,但终归有一天莎士比亚能发挥它的价值。”唐魁玉笑着说,“二三线城市也不错,小企业也提供了很多岗位,作为就业大军中的一员,不要只盯着那些‘高富帅’的大企业,你得先有个‘活儿’干。”

  链接:

  国外大学毕业生放低姿态进职场

  【美国】公务员缺乏吸引力

  美国大学生的就业领域大多集中在社会服务部门和公司企业。进入公共行政管理领域、即“公务员”系统的,只有3%左右。在萎靡不振的经济形势下,绝大多数毕业生会重新审视自己的职业发展规划,尝试转型,或者放低姿态,从一份兼职或没有报酬的实习工作做起,以积累工作经验和人脉资源,为将来正式步入职场做准备。与没有正式工作相比,成为“啃老族”、无法独立生存才是令许多美国年轻人最为难堪的标签。

  【德国】实习总比呆在家里好

  “德国迎来大学毕业生就业黄金期!”不过,大学毕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对此,他们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努力进行各种培训,或者进行“免费实习”。柏林洪堡大学毕业生麦克说,他目前在柏林一家博物馆实习,在6个月实习期内,没有分文报酬,无保险、无假期,还不允许请假。但他认为,实习总比呆在家里好,说不定实习后可以成为正式员工。

[1]  [2]  [3]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