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30日讯(记者 张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通河县以“千名干部进农村、服务群众促和谐”为主题,深入持久地开展了单位包村,干部驻村活动,并坚持把此项活动作为加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的有效抓手,作为党员干部联系服务群众的一个重要舞台,持之以恒地加以推进。
上百个县域机关单位与82个村结对子,做好“七帮”,即:帮抓生产、帮上项目、帮转劳力、帮建工程、帮惠民生、帮创平安、帮促廉政;上千名党员干部驻农村,做到“七参加”,即:参加农事活动、参加文体活动、参加义务劳动、参加应急行动、参加村里会议、参加治安防范、参加廉政建设,发挥信息员、调解员、监督员、协调员、服务员、调研员、办事员的“七员”作用。驻村干部通过进百家门、吃百家饭、知百家情、办百家事,深入基层一线听民声、访民情、解民忧、助民富、惠民生,使包村驻村活动真正成为深受百姓欢迎的民心工程、惠民工程。
增进“鱼水情”筑牢执政根基
驻村干部与农民群众交朋友,既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又和老百姓处感情、交朋友。
几年来,包村单位帮村里做“大事”,驻村干部帮村民办“小事”,尽心竭力地帮助农民办实事、解难题,各驻村单位投资594万元,帮建节能稻草板房254户;包村单位、驻村干部走访农家22512户次,送资金及物资合计2400余万元;帮助贫困学生2000余名,结对帮扶特困户l000余户。
服务农民增收促进经济发展
围绕增加农民收入,驻村单位和驻村干部充分发挥帮建、帮扶作用,帮助农民群众走上致富之路。通过驻村单位和驻村干部的扶持,全县樱桃谷肉鸭饲养规模达到1000万只,争取基本农田土地整理项目6个、低产田改造项目4个、水利工程项目160多个,新建智能化水稻育苗园区4个、水稻育苗大棚4300栋;联系用工单位找岗位,联系培训学校提技能,联系劳动部门护权益。
几年来,在驻村单位和驻村干部的协助下,到县城工地、县内企业和外地务工经商的农民达15000余人次。驻村单位县住建局联系40多名农民到县城建筑工地打工,每年每个劳力收入都在3万元以上。
化解矛盾纠纷 维护社会稳定
驻村干部把解民忧、化民怨作为工作重点,努力当好“三器”。当好“预警器”。驻村干部深入农户中走访,及时发现和报送预警信息,牢牢把握住了矛盾纠纷调处和信访稳控工作的主动权。
几年来,驻村干部共走访农民20多万人次,梳理排查有价值民情信息5000余条,避免集体上访事件、治安案件、民转刑案件共计88件次。当好“调解器”。驻村干部直接参与化解矛盾纠纷,做到小事不出村、问题不积累、矛盾不激化。几年来,驻村干部直接化解一般性矛盾纠纷1万余件,及时处置群体性矛盾纠纷500余件。当好“减压器”。
社会管理创新 确保平安和谐
充分发挥驻村干部贴近群众、贴近基层的优势,扎实做好基层综治维稳工作,消除了社会管理的盲区和空白。驻村干部组织、引导农民接受法制教育,参与普法宣传,形成了富有本地特色的“四小六大”教育品牌,形式喜闻乐见,效果事半功倍,农民群众依法办事意识明显增强。打牢基础抓技防。包村单位出资,驻村干部落实,为41个村安装摄像头75个,为31个村安装路灯1075盏,为24个村安装铁栅栏30000延长米,为82个村屯安装了“户户通”电话,为农村居民安装红外报警器等简易技防设施2.4万户,为农民集资楼安装防盗门铃124个。
倡导文明新风 弘扬先进文化
驻村工作中,把精神文明建设摆上重要位置,既扶贫更扶智,既建新村更育新人。几年来,驻村单位和驻村干部协助各村组建“红白事文明操办理事会”40个,文化大院12个,法制文艺宣传站8处,文艺团、秧歌队等团体104个,捐建文体器材170台(套)、电教设备90台(套);帮建农家书屋82个,捐赠各类图书20余万册。
加强基层党建 夯实组织基础
围绕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驻村干部以“三促进”、“两监督”为工作主题,即:促进发展党员工作、促进党组织活动开展、促进党员作用发挥,监督村干部执行各项农村政策、监督村干部遵纪守法。驻村干部以村党支部副书记或委员的职务开展工作,经过努力,村级党建工作出现了发展党员数量多了、党组织活动次数频了、党员作用发挥的好了、村党支部的威信高了的良好局面。
通河县用单位包村、干部驻村这“一根针”,穿起了服务“三农”的“千条线”,努力做到了心系群众安危冷暖,情及群众大事小情,行为群众排忧解难,进一步夯实了党的执政基础,拓宽了农民群众的致富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