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援疆系列报道之三 设施农业引领致富路 民生工程惠民暖人心
2013-07-10 15:49:40 来源:东北网  作者:赵海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援疆系列报道之三

  设施农业引领致富路民生工程惠民暖人心

  —记黑龙江省援疆建设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

  东北网7月10日讯 (记者 赵海) 一排排整齐的蔬菜大棚,一幢幢新建的居民住宅,蓝天下,绿草地,到处焕发着勃勃生机,这里就是阿勒泰地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183团所在地。三年来,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牡丹江管理局的援建下,加快推进了受援地团、场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的建设。实施了保障性住房、自来水改造、种植、养殖大棚建设等援疆项目,提高了群众生活水平,使兵团在团、场建设中经济社会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183团二连职工王秋美在收拾新居。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褚贵宝在蔬菜大棚里里采摘柿子。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推进兵、地共建助推十师城镇化发展

  在种植户褚贵宝的蔬菜大棚里,记者看到了丝瓜、柿子等多种蔬菜已经成熟,沉甸甸的果实挂满枝头。据褚贵宝介绍,他是183团的设施办主任,日光温室大棚建成后,他带头承包了8个大棚,做示范推广,平均每座大棚年纯收入能达到25000元以上。

  据悉,在黑龙江省农垦总局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的设施农业基地建设中,183团日光温室大棚建设项目完成投资2600万元,其中对口支援资金1800万元(含农垦总局援建资金600万元),团场自筹800万元,建设完成蔬菜种植温室200座,该项目于2012年6月开工,同年11月完工并全部投入使用。183团还建设了养殖暖棚100座,完成投资840万元,其中,对口援建资金100万元,自筹740万元,目前已经全部完工并投入使用,每座养殖棚的年纯收入在3万元以上。

  喜迁新居的183团二连职工王秋美的脸上一直挂着笑意,她一边收拾新居,一边同记者聊了起来。据她讲,以前住在环境艰苦的畜牧点里,日常生活有许多不便,去年12月份购买了建筑面积近90平方米的职工住房,享受国家补贴4万元、黑龙江对口支援2万元,自己只拿了8万元,新居装修已经完工,正准备搬进来住。

  据了解,183团援建项目中,新建设职工住房1047户,总建筑面积89000平方米,完成投资10470万元,其中,对口援建资金2094万元(每户2万元),国家资金4188万元,团场自筹4188万元。2011年6月开工,同年12月竣工,目前全部交付使用,1047户职工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楼房。同时,183团启动住房改造工程。该项目改造205户住房屋面、墙体保温及院落等,完成投资615万元,其中,对口援建资金143.5万元,国家资金164万元,团场自筹307.5万元。于2011年6月开工,同年11月竣工并交付使用。


 

  “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受援地经济社会长足发展

  援疆项目的全部投入使用,使受援地经济社会效益明显,促进了团、场农业现代发展进程,通过设施农业基地引领示范,目前成为团、场职工创收的一条重要途径。民生工程成效显著,183团中学综合教学楼建设项目,使1500多名学生在宽敞、明亮、暖和的教室里上课。职工住进了配套齐全“绿色、低碳、宜居、和谐”的军垦新城住宅小区。建设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三馆合一工程项目,成为当地标志性的援建项目。在对口援建工作中,团、场明确自身的主体地位,按照“输血”与“造血”相结合,职工持续增收和团、场持续增效相结合,经济援助和干部、人才、科技、产业援助相结合,当前和长远相结合的要求,全方位引进、借鉴、学习、运用援建方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发展方式,做好援建规划,以项目为抓手,着力培育一批促进职工持续增收和团、场持续增效的支柱产业,使团、场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两大目标。

黑龙江援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保障性住房项目。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龙疆设施农业基地。东北网记者 赵海 摄

  2011年至2015年,黑龙江省将提供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对口援助资金4亿元,占黑龙江省援疆资金(9.5亿元)的42%,是12个援助兵团各省中比例最高的省份之一。三年来,黑龙江省共投入援疆资金26533.2万元,比援疆规划确定的22015.5万元,超规划提前支付援疆资金4517.7万元,占援疆规定资金的20.5%,援疆资金及时到位为援疆项目的顺利实施提供了资金保障。三年中,开工建设了77个项目,其中工程类项目60项,非工程类项目17项。援疆项目实现了项目开工率100%,援助资金到位率100%,工程完工率100%,确保援疆项目当年投资、当年建设、当年受益,让受援地群众早日享受到了对口援疆带来的福祉。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杨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