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夏气温宜人,市民纷纷走出家门享受清凉夏日。
东北网7月22日讯 6月至今,全国气象讯息栏每日被各大城市的高温预警刷屏。上周六,上海、武汉、南京等城市再次结伴踏上“高温之旅”,部分城市最高温达39℃;与此同时,雨后天晴的冰城只有23℃,不时清风拂面,相当舒适。面对一些爱美的冰城女子偶尔嫌太阳有点“晒脸”,南方网友羡慕地表示:“冰城夏都的人们不要以高姿态卖萌。”今年的“冰城夏都”称号分外称职,为啥呢?可从三方面道来。
往年高温日平均5天今夏一次没出现
6月至8月为哈市的夏季,是全年高温多雨的时节,6月也是全年最热的月份。然而,回想今年已过完的前半个夏天,6月并未留下高温的印记。是今夏偏冷吗?据气象部门统计,从6月到7月上旬,我市平均气温基本与历年持平,这个夏天并不特殊,但为啥感觉是个“爽夏”呢?那是因为没有出现热得能让你记住的“高温日”。
据气象部门统计,按近50年平均水平,六、七月出现32℃以上的高温日平均每年共有5天。然而,今年到目前还一次都未出现,6月只出现过5次气温在30℃左右的天气,当气温低于我们皮肤表面的温度,不会引起不适,自然感觉没那么热了。
晴上没两天就来场雨打断气温攀高节奏
其实,在5月末是出现了升温势头的。冷冬过后,强暖空气迸发出前所未有的热情,让我市在5月下旬就出现了34.9℃的高温历史同期极值,市民间开始流传起了“冷冬过后必有酷暑”的传言,似乎做好了迎酷暑的心理准备。
然而,让我们没想到的是,这次短暂的“高温”转瞬即逝,再也没有出现过。6月进入夏季后,暖空气后劲不足,在冷空气的骚扰下,市区降水频繁,6月末一周的降水就超过了整个春季的平均总量,7月上旬我市降水量达111.7毫米,比历年同期多139%,比去年同期多352%。
降水时,天空有乌云,导致全省大部地区日照时间偏少2至42小时,日照是夏季升温的最大热源,这一缺失自然影响温度;降雨后,地面的积水蒸发需要从空气中吸热,可让市民感到分外凉快;连续的“热天”很容易让人厌烦从而被记住,当降水变频,晴上没两天就来一阵雨,也搅黄了气温想攀高的计划。
湿地植物吸热调温“自成风”送清凉
除气象原因外,我市的低温资源也不容小觑,除坐拥“高纬度”这个众所周知的优势外,松花江、湿地和市区绿化带,都是降温“加湿器”。随着市区绿化面积不断增加和湿地保护的显著成效,植物调节温度的作用日渐明显。
今年,市民留意便会发现,即使站在炎炎烈日下,也不时有一阵凉风吹来。其实,这样的风有时并不是大气环流带来的,而是我市“自产”的资源。据东北林业大学植物生态实验室专家聂绍荃介绍,同样的日照下,柏油路会将热力折射回低空,而植物与江水则可将热力吸收,且通过蒸发还可以吸热,这就导致依林傍水的城区温度低于其他地段,也是江边和植物园周边比较凉快的原因。这样的温差会引起冷热地区间空气的流动,在市内形成局地风。近几年,我市绿化覆盖面积增加了5%左右,也为市区置放了更多的“加湿器”,让市内“自成风”的效果越来越明显。
专家说,虽然我市即将迈入中伏,但随着日照逐渐减少,昼夜温差变大,即使午后温度很高,也不会像盛夏连续高温那样难挨了。
相关链接
哈市32℃就算“高温日”
我们人体正常体温保持在37℃左右,皮肤温度在32℃左右,气象学将日最高温度大于或等于35℃定义为“高温日”,但是这一门槛对于我市来说很难达到。从1951年至今,我市只有33天的最高温达到了35℃,平均每年不足一天,因此,我市一般以32℃作为判定“高温日”的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