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6日讯 (记者 侯巍)夏季的黑龙江,清凉舒爽。每年这个季节,黑土地都会迎来大量来自全国各地的知青。几十年过去,曾经开荒的小伙子、大姑娘已变得白发苍苍。为看一眼曾经洒青春、抛热血的第二故乡,他们千里迢迢来到这片多情的土地,只为圆多年来的梦想。
东北网记者与老知青在勤得利农场合影留念。
“我们永远是三江的儿女”
“当踏进三江的土地开始,我们几个人都流泪了,这里的变化太大了。35年前,这里田无一垄,房无一间,现在却道路整齐,高楼林立,这是一代代北大荒人从土里拔出来的城市啊。”
8月4日,在黑龙江农垦建三江勤得利农场,老知青薛荣明眼里含泪告诉记者。“今天我们三家人一同回访北大荒,就是来看看老战友,来看看这片黑土地的。”
薛荣明腿不太好,好多时候要坐着轮椅。35年前,17岁的他和战友们一同来到建三江插队,1979年返城回了上海。35年里,他和所有知青一样,无时无刻不想念着北大荒,惦记着北大荒,忘记不了插队时的激情岁月。
“当年,我们是住着帐篷开垦北大荒的,那时候没有田,也没有房子。建三江那条主要水泥大道,以前是石子路,修这条路的时候,我们分了任务,填路基用的石子都是知青们业余时间一个一个砸出来的。”说起当年的情景,薛荣明历历在目。
“现在的建三江跟以前已经大不一样了。街路很干净,很整洁;人们也很有礼貌,特别遵守交通规则。”
“我走了很多地方,这么好的地方,全国也是少有的。”薛荣明说,当老知青这次来到建三江农垦管理局浓江农场时,彻底震惊了,眼前是一个现代化的农场,有舒适的环境,小区间花红柳绿,无论从小城镇化建设,还是从配套设施的完备程度,都足以和一个现代化城市媲美。“农民变成城里人了,社区管理、党的建设全国也没有这样好的。”
当得知浓江农场曾是建三江划出去的四营,兵团二十七兵团的第四营时,薛荣明抑制不住激动。这就是他当年第一个带着爬犁开进去,插旗子设点的地方。为实现垦荒,当时的团长在一块块空地布置营点,每布上一个营点就让薛荣明插面红旗,后来农场的建设就是按照这个旗点建设起来的。“真难以想象,现在浓江农场有60万亩地,而人口才5000人,全部实现了现代化管理,这在全国绝无仅有的。”薛荣明兴奋地说。
来到原来的老连队,看到当年住的房子,几位老知青流泪了。“再次看到这些,我们几个感触非常深,我们这次思乡返乡之旅,非常值得!毕竟是我们战斗过的地方,洒热血的地方。我们敢这么说,这片土地就是我们从草里拔出来的,所以不管人在不在三江,我们永远是三江的儿女!”
返城后的薛荣明主要从事企业管理工作,后来在一家跨国公司总部担任兼中国两家公司的总经理。目前是五家公司的董事和顾问。
“现在的建三江就是一个北大仓”
同来圆梦的上海知青徐本亮告诉记者,此次返乡的三家孩子都出生在黑龙江,“今天能一起回到黑龙江,看看这里的变化真的很欣慰。”徐本亮说,回到了上海后,北大荒精神始终没有忘记,在以后的工作中自己身上也无时无刻不体现着这种精神。这35年里,经常知青们常提到一句话是,“刀在石上磨,人在若中练”。
想起当年冬天的时候拖大豆,一天下来后,棉胶鞋底都冻在一起,要等冰化后才能脱下来的情景。徐本亮一脸感慨,现在回想起来,吃苦才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和经历。因为有在北大荒吃苦的经历,后来做很多事都游刃有余。
“以前很羡慕美国工人,劳动生产力非常高,是全世界是最高的,据说一个人生产26吨粮食,但是建三江现在生产粮食一个人是29吨。当年兵团建设北大荒有一个愿望,建成北大仓,现在的建三江就是一个北大仓。全国农业看龙江,黑龙江看农垦,农垦要看建三江。”返乡老知青发出了共同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