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8月22日讯 (记者 那鹏翔) 22日9时,哈尔滨中心血站里清一色站满了身着白服的医生和护士,十几名来自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神经外科一病房的医护人员,秩序井然地排起长队,挽起衣袖,为一个无亲无故也并不十分熟识的罕见巨大脑膜瘤患者,献上他们宝贵的O型血。因为只有有了足够的血液,才能够保证患者顺利在第二天进行手术,延续危在旦夕的生命。

21日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一病房的早会上,所有的医护人员的心都被一名巨大脑膜瘤患者牵动着。来自黑龙江省双鸭山市48岁的艾丽萍女士,一周前住进了神经外科的病房,在此之前,她曾在十多天内出现莫名的头晕、肢体运动功能障碍、视力模糊、一侧听力下降等症状,来到哈医大二院就医后,医生很快意识到患者病情的严重性,经过相关检查后便得知,患者的头部后颅窝的肿瘤已经超过了鸭蛋大小。而最让人紧张的是,入院一周以来,在准备手术的过程中,患者的症状还在不断的加剧,站起来走路就会摔跟头,一侧听力已经基本丧失,视力下降也越来越明显。然而,危险远不止于此。
神经外科一病房主任蒋传路教授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判断,患者头部巨大脑膜瘤生长速度很快,除了对肢体功能和听力、视力的影响以外,最危急的是,患者在等待手术过程中,随时随地都有可能因脑部肿瘤影响脑部其他功能区,造成患者心功下降,呼吸骤停,这种生命危险时刻存在着。
大夫在叮嘱病患。东北网记者 那鹏翔 摄
然而,手术准备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同样考验着医护人员:由于血库缺少O型血,而患者也恰恰是这种血型。因为医院做手术的血液来源于血站,血站没血液供应,医生就无法进行一些需要输血的大手术。主治医生孙颖教授说,脑膜瘤手术与其他外科手术有很大不同,由于瘤体本身血运丰富,瘤体的位置特殊,担负颅内颅外双重供血,而头部开颅手术就需要很多的备用血,一旦术中出现异常状况,可以及时输血进行抢救,但如果血量不足,输血跟不上,患者在手术台上丧命的可能性就会成倍增加。这是所有医护人员无法冒险尝试的,因为这与医疗技术水平和护理专业程度关系甚微,只是血液是生命的保障,没有供血,我们医护人员就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眼看着患者的病情一天天加剧,就好像生命的时钟滴答滴答倒计时,时针每走一下,就击打着患者及其家人的渴求生命的心,同时也敲打着医护人员为患者焦急的心。神经外科医生决定,不能眼看着因为缺少供血,就这样目睹患者病情恶化,一定要想出办法。因此在周三的科室会议上,主治医生孙颖灵机一动,“我是O型血,我可以给患者先献400cc,多一点血就多一点希望和手术成功的机会,我不能再看着患者越来越严重了”。紧接着,有护士举手,“我也是O型血,我也能献血”,后来有了第二个,第三个,第四个......很快就有四名医生、四名护士报名一起去献血。会议结束后还有刚刚下夜班的护士听说了献血的事,也报了名,希望一同前往。
与此同时,患者的家属也在做着尝试,他们从老家找来了很多亲属,从中心血站,到路边的献血车,虽然没有什么医学专业知识,但是他们知道,只要血型配对成功,就能救回家人的性命。然而天公不作美,遗憾的是,所有到来的亲属,都没有O型血,这意味着,他们的亲人很有可能因为没有血而丧失手术的良机。
时间不等人,原计划周五进行手术,只能在周三或周四献血,才能保证手术时间。为了保证血液各项指标达到合格标准,所有献血的医护人员约定,早上不吃饭就去献血,可以保证血液的质量更好些,而不影响后续手术用血。为了这次献血,小护士王海洋两天内都清淡饮食,只为保证自己这珍贵的O型血,能够稳妥地为患者所用。哈医大二院神经外科一病房护士杨歌在献血时说,我很庆幸,我人生的第一次献血,就献给了我的患者,我每天看着她病情严重,心里很着急,如果她能因为我的血而康复,是我最大的愿望。“

正在抽血。东北网记者 那鹏翔 摄
孙颖医生在献血的时候说,“当我们每个人伸出胳膊,看着自己的血流出来那一瞬间,我们才真的感觉到,这个时候,是和患者血脉相连的。所有的医学生在入学时都会有一次壮严的宣誓,说的是,健康所系,性命相托,患者把生命交给医生,我们就要负责。现在我们也愿意把我们身上流的血,都给患者,只要患者能因为我们的血活下去,保住生命,我们看着她,才能没有遗憾,也不会后悔。”
患者艾立萍的家属激动地拿着小本子,询问着每个献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虽然家人们几经努力,也多次想要献血,但都遗憾没有几个人能血型匹配,现在终于通过有爱心的医护人员献血解决了这个难题,他们要把所有为艾立萍献血的医护人员的名字都记下,因为艾立萍如果能活下来,身体里就会流着他们的血,这辈子都会感恩,第二次生命是医生给的,身体里流的血,也是医生和护士们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