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肇源8月24日讯(记者 陈显春) 经连续30多天的高水位浸泡,肇源县有几处大堤发生险情。为迎接24日到来的洪峰,被肇源百姓称为“抗洪铁军”的黑龙江某预备役高炮师700余名官兵,争分夺秒,连夜奋战在各险工弱段,保大堤抗洪魔。“抗洪铁军”要抢在最高洪峰到来前将所有险段排除加固完毕。
师直机关眼镜多。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夜战大堤 险情排除天已大亮
肇源县二站镇新发村大堤二良段,江水在这里转弯,向东急速流去。此处被当地百姓称为风口,水急浪大。江水不停地冲涮着“沙基沙坝”的大堤,二良段坝底一旦被掏空,坝外13万亩良田,6个自然屯,4400名群众将遭受洪害。
22日,黑龙江某预备役高炮师二团、一团400多名战士临危受命,连夜赶赴二站镇新发村二良段抢险。此时已是夜里10点钟,江边的温度已降到14℃左右。站在水里码沙袋的战士不停地向坝上投沙袋的战士喊:快扔,快扔。据二团政委孙学利讲,在水里的战士全是现役,带头的是一个营长。
由于坝底悬空,战士要先把防雨布铺上,然后码一层沙袋子,钉木桩挡住,再把防雨布折叠过来,再码七层沙袋。孙学利说,码两层结实,但增加了战士的抢险难度和工作量。
23时15分,记者离开二团抢险段时,战士们仍然在奋战。第二天,记者从该师政治部朱永峰处得知,一团、二团一直干到早晨5点,终于把险情排除。
守护身后万亩良田。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首战大捷 “抗洪铁军”一举成名
8月中旬,受强降雨影响,位于松花江、嫩江交汇处的肇源县赵光武段堤坝有100米出现渗漏。赵光武段全长4960米,水流湍急,旋涡险流密布。1998年特大洪水就是在这里决堤,因此这里被称为最险处。如果这里出现险情,肇源县将陷入绝境,并且会危及油城大庆。此前,已接到命令原地待命的黑龙江某预备役高炮师二团200余名官兵组成突击队,第一时间赶到赵光武段并投入战斗。
据该师政委闫国权介绍,堵渗漏一定要跳到水里,现役战士谷子部身高1.80米,他跳进江里水就没了腰,还未站稳,一个大浪打过来,将他掀翻在堤岸上。他艰难地在水里踏查近半个小时,终于找到漏点,30多翻斗车砂石投进去,漏点被堵住了。
紧接着是对堤坝进行全方位固定,打木桩、码沙袋。据朱永峰介绍,仅用两天时间,他们就加固完了近5千米的大坝。使用了2万多个沙袋,1000余根木桩,险情顺利排除。一直很紧张的当地干部群众,悬着的心终于放下了。他们将一面绣着“抗洪铁军”的锦旗送给大坝上奋战的二团官兵。
铁军战士。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转移阵地。东北网记者 陈显春摄
打桩固堤 “铁军”全线作战
23日上午,记者驱车70公里到达肇源民意乡建民村国堤。守护在这里的是预备役高炮师师直机关的200余名官兵。据了解,师直机关现役军人多,他们把守的是嫩江进入肇源首段。肇源抢险分三个险段,东线的赵光武段,中线二站二良段和西线的建民村段。险要处均有“铁军”的身影。
一路上,记者看到,大坝下通道已经被封锁,有的地段有轻微积水。闫国权政委讲,有的地方就是坝渗过来的,江堤不能走大型机械。这样,打桩、装运沙袋的繁重劳动均须由战士手工完成。
据该师副参谋长王艳光介绍,师直机关5个营的兵力全在这,水涨一厘米,就码一层沙袋。在忙碌的抗洪现场,江堤上已经灌好了数万个沙袋,随时准备投用。记者看到,一个战士看到一个木桩有些倾斜,他叫上几名战友,拿着大锤就跳入江中钉牢。
不知什么原因,江水散发着一股熏人的臭味,大坝位于下风口,味道想躲都躲不掉。可战士们的午饭还要在坝上吃。闫国权政委说,“铁军”战士全线在肇源抗洪,哪里有险情,就冲到哪里去,抢险救灾,这是预备役军人的天职。
截止记者发稿时,从肇源前线得到消息,正在过境的洪峰,没有对肇源险段江堤造成多大威胁。“抗洪铁军”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