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3日讯连日来,“摔狗事件”引发市民、网友的高度关注。据统计,哈市疾控中心每年接诊注射狂犬疫苗的有万余人。因为狗伤人,有的养狗人与伤者对簿公堂,有的甚至大打出手闹进派出所。记者从公安部门获悉,冰城狗伤人事件中八成是因为不拴狗绳酿成的。连日来本报开通的热线中,遛狗不拴绳、楼道电梯不怀抱、狗乱叫扰民等成为市民投诉集中的热点。
金毛扑向孩童恶狗咬伤老太
“没事,我家狗不咬人。”“你别跑,越跑狗越追你。”面对养犬人的淡定,不养狗和怕狗的人们却难以平静,“你说你的狗不咬人,那它咋咬我了。”
“刚把蛋糕放在孩子手里,狗就冲上来了。”63岁的吴大娘回想起当初小孙子被狗咬,还一身冷汗。一年前,在南岗大润发超市附近,她刚把一块蛋糕放在3岁的孙子手里,突然一只金毛大狗扑了上来,一口把孩子手里的蛋糕咬去大半,狗牙还把孩子的手掌划了一道红印。争执中,狗主人拒不承认有错,在民警和市民的调解下,最终仅赔偿了吴大娘15元蛋糕钱。“我小孙子吓得好几天不敢睡觉,到现在看见狗就让我抱他。”一年过去了,吴大娘仍在担心孙子。
80岁的田大娘通过本报热线讲述了她被咬的经历,说到激动处,电话那头传来哽咽的声音。“岁数大了,晨练只能在江边来回遛弯。眼见着两条大狗冲过来,我躲都没处躲,跑也跑不快。”就在田大娘吓得不敢动弹的时候,正从她身边跑过的大狼狗突然回头一口。“我穿的罩衫都咬透了,胳膊上一道血痕。”只听到远处有人喊狗的名字。田大娘也没看到对方是什么人,更追不上转身就跑的狗。退休金不高的田大娘只能自掏腰包打疫苗。
小狗抓伤大腿火柴封堵锁眼
记者从道里、道外、南岗等区的20余个派出所了解到,因狗伤人而引发邻里纠纷时有发生。为了报复,有人堵了邻居的锁眼,有人挥刀相向,有人甚至像夏晶一样采取极端手段害狗。
民安小区3楼的张大姐养了一只吉娃娃狗“乐乐”,可2楼的王大哥却讨厌狗。一次,“乐乐”扑到王大哥身上,划破了他的腿。每次碰面,王大哥都斥责张大姐遛狗不拴绳,俩人一见面就闹红脸。一天,张大姐遛完狗回家,钥匙怎么也打不开门,一看钥匙孔竟然被火柴给堵了。换锁后的第4天,张大姐突然听见大门传来响声,她一推门,看到王大哥正用粘了胶水的火柴往钥匙孔里塞。新账加旧账,两人打进了派出所。经过民警调解,王大哥赔张大姐400元锁钱。可因为“乐乐”,楼上楼下的邻居掰了。
据南岗公安分局芦家派出所民警王浩介绍,有的居民因为狗纠纷,邻里间还动了刀。家住芦家街的小吴下夜班回家想补个觉,可楼上张家的狗却叫个不停。小吴上楼指责小张管不好狗,两人为此吵了起来。小吴转身下楼拿了一把水果刀上了楼,厮打中,小张的手臂被划出血。除了赔偿对方医药费,小吴还受到了治安处罚。
2009年6月12日道外区南工业头道街,一名七旬老人被一条疑似藏獒的犬咬掉耳朵。
2010年7月1日道外区黎华小区内,3条藏獒清晨连咬6名路人,其中3人重伤。
2011年8月28日道里区新农镇小榆树林屯,4条大犬从仓库铁门跑出来,将一村民咬成重伤。
2012年10月呼兰区一名女子在回家的路上,被邻居家的3只藏獒袭击,全身咬伤撕裂面达40%,所幸及时救治脱险。
回放
被狗咬伤不出血
也得打狂犬疫苗
“狂犬病毒存在于动物口腔唾液内,因此,动物咬伤人,市民必须进行狂犬疫苗注射,越快越好”,市疾控中心预防保健门诊副主任崔建辉进行了权威解答。
一、什么情况下需注射狂犬疫苗?
崔建辉讲,人被狗咬出现2级伤、3级伤时需要注射狂犬疫苗,具体程序是:
1级伤:人在喂养动物时完好皮肤被狗舔舐但没破,不需要注射狂犬疫苗。
2级伤:人的皮肤被狗咬破但没出血,首先要冲洗伤口,其次要注射狂犬疫苗。
3级伤:人的皮肤被狗咬破并且出血,首先要冲洗伤口,第二步要注射狂犬免疫球蛋白,第三步是注射狂犬疫苗。
二、不打狂犬疫苗就一定得狂犬病吗?
应该说狂犬疫苗是目前预防狂犬病的最好办法。如果出现咬伤不注射狂犬疫苗,则有机会感染狂犬病毒,患上狂犬病。狂犬病症状是中枢神经症状,如怕风、怕光、怕水等。
三、注射狂犬疫苗后有不良反应吗?
无论什么人被狗咬伤后,都要去打狂犬疫苗,没有任何禁忌症。注射后个别人会出现局部红肿、头晕、恶心、呕吐、胃肠不适等反应,都属正常反应。
四、注射狂犬疫苗的周期是什么?
首次被咬伤全程注射5针狂犬疫苗后,半年内再次咬伤不需要再注射;半年后一年内再被咬伤,需注射狂犬疫苗2针;一年后三年内被咬伤需注射3针狂犬疫苗。
养狗人,应该这么做
去年4月1日起,《哈尔滨市养犬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其中对规范养犬行为作了具体规定。
外出活动时,养犬人用犬绳牵领犬只,犬绳长度不得超过2米。
不得乘坐公共汽车、轮渡等公共交通工具,乘坐出租车的应征得驾驶员同意。
禁止携犬进入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办公区、学校、医院、影剧院、图书馆、宾馆、饭店、商店、候车(船、机)厅、公园、休闲体育广场等公共场所。
在公共楼道、电梯及其他拥挤场合为犬只戴嘴套或者怀抱。
不得携犬与他人争道抢行,主动避让行人尤其是老年人、残疾人、孕妇和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