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大庆
搜 索
大庆养老服务业:托起“夕阳”成就“朝阳”
2013-09-05 08:47:02 来源:大庆网  作者:王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5日讯 从2009年开始起步,仅仅四五年的时间,大庆社会化养老事业就已经初具雏形。由政、企、社会联合打造的“医养结合”及社区养老模式创新,甚至引起央视关注,经济频道专门派出摄制组进行专题报道。

  时至今日,大庆有公立养老机构3家,民办养老机构90余家(市区60余家),床位总数近5000张。“大庆平安通”、96700家政服务中心、“一键通”等信息平台,“医养结合”及社区养老的创新模式,彰显了大庆养老服务业的坚实足迹。

  然而,老龄化加剧的现实、大庆养老服务业的供需矛盾及行业短板的凸显,也在呼唤着这个产业的快速升级。

   “夕阳”照在“金山”上

  爆发式集体进入老龄化的移民城市特点,使大庆的养老事业压力极大,但也因此成就了一个产业。

   养老压力催生的产业

   刚刚进入慧霖养老院,恰遇一位老人被送上急救车。

   庞庆茹院长面容憔悴地告诉记者:“基本就是弥留了。不过,让他在这儿住得开心,走得无憾,我们做到了。”

   50年前,“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誓言仍余音绕梁,而当年的热血青年,却以爆发式的增长集体进入老龄化。从1999年开始,大庆的养老事业突然间面临极大压力。

   令人欣慰的是,压力被大庆人转化成了动力,大庆的社会化养老事业发展了起来。

   市第一和第二福利院,以其低廉的收费、完善的现代化设施和专业的服务,吸引着众多老人,以致长期以来“一床难求”。

   到2013年,大庆养老机构已经达到90余家,床位总数近5000张。

   “大庆平安通”96700家政服务中心、“一键通”等信息平台的建立,为居家养老和社区养老提供了良好的信息沟通渠道,养老服务社会化所需要的医疗、咨询、家政、护理、照料和生活必需品配送等生活服务体系已经初步架构成型。

   让北医院和大庆老年医院探索的“医养结合”特色型养老模式也渐渐显现效果。而在高新区,一座投资4.6亿,规划床位2500张的三为国际健康城已经拔地而起,预计明年五一开门纳客。

   以乘新一社区为典型代表,地企共建的社区服务综合体正在推广开来,一个个“10分钟社区助老生活服务圈”正在开花结果。

   今年,市政府还计划建10所标准化养老机构,新增床位1000张,由政府划拨用地,市场化运营,并由市区两级财政匹配资金250万元。

   “夕阳红”背后有座富矿

   大庆60岁以上老人已达到36万人,占总人口的12.6%,并以每年3万人的速度持续增长,其中“空巢”老人达5万余人。

   更严峻的是,还有50—59岁的人口约为39万,10年以后,大庆的老年人总数将翻一番。

   按照国际通行的5%的老年人需进入机构养老的标准,大庆36万老人,需要床位达13000张。按平均每张床位6万元的建设成本计算,光这块就可拉动7.8亿元的投资。按每张床位平均每年消费2.4万元计算,1.8万张床每年就有4.3亿元的市场空间。再加上康复设施、培训基地等,还可拉动至少几个亿的投资。

   这还仅是目前的数据,10年后呢?

   还有,与社区养老配套的生活服务产业链以及逐步走上“正道”的养老房产,其潜藏的价值,可能是一个“金矿”。

   这是记者与市老龄委副主任肖彦岭、银浪社区工作站书记郭仁海、爱心护理院书记邢大光以及几位长期从事养老服务事业的人士做出的一个测算,它从一个侧面说明,养老服务业,不单是一项公益事业,它还是调结构、惠民生、促升级的重要力量。

   民办机构的梦想照进现实

   面对庞大的市场,我市的民办机构开始了涉足养老服务业的探索,那么他们发展得怎么样?还存在哪些不足?制约瓶颈在哪里?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怎样实现平衡?

   口碑是民办机构的“命门”

   公益是梦想,价值是取向,一箭双雕的事,谁都愿意做。但是投资养老机构,不是光有梦想和热血就能做的。

   公园桥下的慧霖养老院,其投资人李钧本来经营着大庆服装业的著名品牌“临风俏”,自从4年前投资上千万改造旧厂房建养老院以来,他一直处于亏损状态,直到今年才“缓过气儿”来。

   但全市毕竟没有几个庞庆茹,所以每家养老机构的命运殊难意料。有的周边有需求,规模小,条件差也人满为患;有的选址不合理,或人员不专业,投资巨万却门可罗雀。

   有位女士本是房产商,看到了养老产业的前景,却没看到它的操作难度。冒然在采油三厂地区斥巨资建了一家养老院,如今仍是乏人问津,急得直向庞院长求助。

   庞院长认为,只要用心去做,把老人当成家人去关爱,即使硬件达不到一流水平,只要稍微有点档次,把服务做到位,就能得到认可,赢得口碑,而口碑,恰恰是这个行业的“命门”。


 

“吃不饱”需提升软实力

  “市里一组织我们开会,就有机构叫苦不迭,说是‘吃不饱’。”庞院长说。

  庞院长分析,主要是长期以来民办机构给市民带来的负面印象太深,导致民众宁可在公立机构长期排号,也不愿接受民办机构的服务。

  大庆民办机构多数以收留半自理和失能老人为主,难以满足广大尚能自理的老人对文化娱乐、健身和过集体生活等方面的需求,这是部分机构“吃不饱”的主要原因。

  即使是“吃饱的”,那些盈利的楼区里的小型养老院和托老所的服务质量也难尽人意,且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

  庞院长不建议投资规模过大的养老机构,而是建议多建设百余张床位的中等规模的养老院。

  “硬件是其次,服务才是最关键的。”庞院长细数她这几年在慧霖开展的一系列文化活动:兴趣组、国学课、健身操、健康讲座等等。“人一老就回归了单纯。每当看到这些老人背着书包,满面红光来上课的样子,我就觉得为他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5年前就入住“一福”的市委党校退休干部、82岁的刘福田老人虽然住得很舒心,却仍有不满意之处,就是与大家没有共同语言。”

  如家养老院院长蔺冬梅认为,应根据“人以群分”的原则,特色经营,创办专门人员的养老院,如教师养老院、科研人员养老院等。

  专业人才是发展瓶颈

  福利院“一床难求”,民办机构却存在“吃不饱”的现象。其根源除了资金实力决定的硬件差距外,更关键的还是专业服务的软实力欠缺。

  为了鼓励更多人投身到养老事业,市里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其中,从2012年开始,政府将为从业三年以上的养老护理员缴纳三险。

  从岗位职责和专业技能来看,我市现有的养老服务队伍还远不能满足养老事业发展的要求,最突出的问题是专门技术人员严重缺乏。

  按照持证上岗的标准:对能自理的老人,10人要安排1位护理员;对半失能的老人,8人安排1位护理员;对失能的老人,5人安排1位护理员。但是,能达到标准的却寥寥无几。

  专业人才因养老产业的薪资低而不愿进入,社会闲置人员则在专业培训上存在不足。人才稀缺的问题,不仅仅存在于民办养老机构,而是广泛存在于整个养老服务业。

  无论是居家养老所需的各种服务,还是社区养老所需的保健、护理、照料、心理等方面的专业服务,都存在人才缺口。


 

 社会资本必将“唱主角”

  有需求就有市场。但这个市场如何发展、如何引导资本进入、如何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成为了现实问题。

  公建民办“孵化金蛋”

  李克强总理在日前提出,将从建设、服务、模式创新等多个方面加强养老服务业的发展。业内人士认为,养老服务业所涉及到的养老医疗、地产、服务甚至金融业,都有望得到政策支持,从而开启新的成长窗口。

  市民政局副局长李渊博认为,国家曾提出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到2020年建成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覆盖城乡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体系,这也意味着我市养老服务相关产业将有很大上升空间。

  一福二福的容纳力有限,最终还得是社会资本做主角。

  李渊博告诉记者,他想向市里建议,由政府主导,提供财力和政策支持,加强专业队伍建设,并投资或协调企业闲置资产,建设一批上档次的“养老超市”。

  然后免费或低价招租,吸引社会力量进驻,为老人提供全链条的养老服务。这样一来,政府和社会力量都减轻了压力,实现共赢。

  说白了,这就等于养老服务业的“孵化器”。如果政府能在税收、水电、物业、采暖等方面给予优惠,加上一定的财政补贴,社会力量的潜能定会被激发,养老服务业才能进入良性循环的轨道。

  要让民资有钱可赚

  提到如何让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实现平衡,肖彦岭的话总是让人感觉很实在:不能总让好人去牺牲,应该鼓励更多人在奉献的同时,也得到他们应得的。

  “投资大,风险高,回报周期长,这是必须正视的问题。但是,又不能没有人来做,毕竟无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对养老服务业都有现实的需求,这个市场潜力是巨大的。只是还需要政府有更多政策上的引导和扶持,让民资在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上达到起码的平衡。”李渊博说。

  “要想让社会资本甘心唱‘主角’,政府和百姓就得转变观念,不能怕人家挣钱。”肖彦岭这样认为。

  邢大光看着墙上自制的全市养老机构地图说,西城区至少需要2500张床位,目前零散的小型机构加起来还不到1000张床,而他的养老院将来的存留还是个疑问。他真心希望有社会力量能在西城建起一座大型养老机构。

  刘福田老人认为,社会观念在向良性转变,会有越来越多的老人愿意住进养老院。市场需求大,政府没有能力全包,社会力量必将唱主角。但是,“不赚钱谁干?!”  

首页  上一页  [1]  [2]  [3] 

责任编辑: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