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地下长征,穿越艰险为梦圆——地铁1号线建设纪实
2013-09-27 10:46:0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徐光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7日讯 从繁华的街道步入地下深处,搭一班飞驰的列车,分秒不差地到达目的地——告别单一的地面“车轮”出行的历史,冰城人迎来地铁时代。

  曾经,在被很多人遗忘的时光里,有人为它上下奔走耗尽心力;在人们看不到的地下深处,建设者们一年又一年在“机关”重重的封闭空间里辗转腾挪……哈尔滨地铁1号线建设,挑战了无数个“不可能”,也书写出一个个传奇。

  对这座城市而言,地铁贯通最大的意义不在于它创造了多少个“第一”,而是它创造性地“生”出一条新动脉,给这座城市增添了更多前行的力量。

  梦起“7381”

  在艰难与希冀中破题

  很少能有一座城市像哈尔滨这样,追梦地铁长达40年。

  在战备思想充斥的1973年起步的“7381”工程,没有被简单定位为一个城防机动干道,而是经反复研究后被确定为“要通地铁”的天字号工程。1979年,“7381”工程只完成10.1公里就全面停工,地铁自此成为冰城人的一个情结。

  经历了改革开放,跨过90年代,又进入新世纪……在时势与社会不停变迁中,带着激情和圆梦的憧憬,地铁建设被一次次提上日程,又因种种原因被一次次搁置,但哈尔滨人对地铁的热情和渴望始终不曾减退。

  转机出现在2003年9月27日。这一天,国办下发81号文《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管理的通知》,提出申报发展地铁的城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要在100亿元以上,城区人口在300万人以上,规划线路的客流规模达到单向高峰每小时3万人以上——哈尔滨完全具备这3个申报基本条件。

  随后仅两个月时间,哈尔滨昼夜兼程编制完成首个轨道交通建设规划,在全国众多抢跑地铁的城市中,第一个将10年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上报到国务院。一年多后的2005年6月30日,这个规划首批获得通过。千载难逢的机遇,被冰城人牢牢抓住。

  来不及品味喜悦,为这纸批文奔走了7年的市轨道办马上迎来了更大的挑战:好多地铁土建的名词都没听说过,甚至广为采用的机械化作业法“盾构”也没人知道是什么,从设计院拿来的图纸根本就看不懂……此时,他们清楚地意识到,真正的艰难才刚刚开始。

  2008年9月29日,哈尔滨地铁隧道工程挖下第一锹。那一天并未轰动全城。

  这是一个在艰难与希冀中破题的过程。

  没人没技术咋办?面向全国招投标的哈尔滨地铁吹响了集结号,30多家国内一流的设计、规划、施工及监理单位集结哈尔滨,中铁一局、七局、二十二局及中铁电气化局等众多“国字号”施工队伍带来了丰富的经验。

  在筹集地铁建设“第一桶金”时,沉睡了几十年的“7381”隧道派上了大用场——借鉴一些城市将老线路变换成资本用作资本金的做法,将“7381”兑现出9亿元资本。接着,一系列市场化运作加企业化经营的创新之举,让白手起家的地铁人干出了百亿工程。

  从抢抓机遇到拿来主义,再到打破常规开工建设,哈尔滨地铁1号线边学边干,在艰难中一步步向前挺进。

  破艰除险

  铺一条“非常”地铁

  想象不到的难与险,其实还在建设过程中。

  在高寒地区建地铁,而且1号线几乎全程穿越城市繁华区段,注定了冰城地铁要成为全国地铁史上的独特样本。5年间,在人们视线不及的地下20米深处,地铁1号线经历了一场连接着历史和未来的艰难跋涉。

  在道外松花江漫滩区开挖,地铁人面临着一场大考。

  整个漫滩区地势比南岗区低15米,刨进地下2米就出沙渗水,隧道咋挖?“不可能”的地质条件逼着“两眼一抹黑”的冰城地铁人补习盾构法:在重达750吨的盾构机穿越3.95公里漫滩区过程中,每次机身进洞都让工程师捏把汗;沿线穿越寿命几十年的老旧建筑,更是步步惊心。但最终,他们交上一张完美答卷——漫滩区隧道挖掘未出现任何事故。

  “7381”隧道改造,等于让沉睡几十年的洞体完成一场“转生术”。

  这是地铁建设者手中的一个特别项目。大队人马在局促的空间内腾挪,全程都要对抗外部土层陷落和喷涌而出的“水囊”,时刻警惕洞体的变形,以厘米为单位屏气前行……两年6个月时间里,“7381”改造工程地下扩挖5.4公里,完成了人们无法想象的尝试,也实现了对这个城市肌理的再造。

  穿越城市繁华区段,在明挖与暗挖的代价取舍中,建设者选择了让路于民,拿出了蚂蚁啃骨头的毅力和海底掘隧道的勇气。

  地铁1号线的12.5公里隧道,除5.4公里用的是“7381”隧道外,仅634米采用了封堵交通的明挖,其余全部下的是笨功夫——暗挖。坍塌、涌水,这些随时可能发生的险情,一次次挑战着工程的进度和质量。但最终,它们都被一一化解,还变成了《地铁施工安全防控管理办法》中的规范。

  自始至终的技术创新和意志磨炼,把障碍踩碎再与智慧拼合,最终铺就出一条不一样的冰城地铁。

  地铁时代

  开启一个全新哈尔滨

  5年前地铁开工的那一天,很少有人知道。但昨天地铁1号线载梦启程时,全城人难抑喜悦与振奋,从懵懂的孩童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从校园里的学生到赶时间的上班族……成千上万的市民从城市各处涌向地铁口,车厢内摩肩接踵。

  这一天,在哈尔滨历史上无疑会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哈尔滨人的出行方式、生活方式将由此改变,哈尔滨的城市格局将因此而重塑。地铁,开启了冰城新时代。

  地铁带来的极速精准,成就的是人们向往的快节奏和慢生活。“上班族”陈勇从学府路站坐到工程大学站仅用了14分钟,而平时同路线开车上下班高峰堵车时需1个多小时。他已决定当“铁粉儿”,20多万元的“迈腾”车自此进入车库,周末全家旅游时才开。很多“铁粉儿”还由此喊出口号:“每天多睡一会儿。”

  18个地铁站台制造了18条“金廊银带”,悄然改变着城市的商业布局。

  地铁1号线每天可向毗邻18个车站的商铺门店输送21.2万的稳定人流。哈市围绕地铁沿线规划的“一轴、三心、六段”商业布局,让地铁串起8个城中新商圈。一些“冷门偏地”一夜间变成了商圈潜力股,鲁商商城选择在地铁哈达站旁落户,此前这里一直是农科院实验田;已经入驻松北区、哈西和群力的各大商业项目纷纷向地铁抛出了“橄榄枝”,希望未来的地铁线路规划能将它们“圈进去”。

  眼下的实况是,1号线沿线地铁站周边的新商铺被纷纷抢占,一些原有商铺也坐地起价。在教化广场一隅,王华强租赁经营的彩扩店不到20平方米。地铁开通的时间一传出,房东立马将年租金从15万涨到18万。他仍咬牙续租——他不租也会有人抢着租。

  地铁,远不止是一种交通工具,它更像一位主宰城市的规划大师、一列通往财富的快车,拉伸城市骨架,颠覆原有格局。

  在地铁1号线建设过程中,哈尔滨很多人的置业理念已开始向靠近地铁线转变。非热点区的哈尔滨工程大学至烟厂沿线人气骤增,住房均价已达到每平方米8000元至9000元,接近南岗秋林商圈。生活区集聚后,接着将是商业区、宾馆、饭店、酒楼等的靠拢。未来,地铁规划的“十字+环线”建成后,势必带来城市格局的再造。

  地铁延伸到哪里,生活空间就延伸到哪里、商圈就跟到哪里、哪里的城市面貌就被重塑。

  全新的地铁时代,将带来一个全新的哈尔滨。

责任编辑:张广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