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容量公交车的投用提高了市民出行质量。王宗华 摄
黑龙江日报9月30日讯 近日,哈尔滨市举行交通建设项目40天会战,提出要在9月10日至10月20日之间完成哈市今年计划的交通建设的重大项目,其中有关增加大容量公交车、新增出租车和水上公交等举措,将为市民的出行带来巨大的改善。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多方了解了交通发展项目建设的前景以及市民的期盼。
600台大容量公交车提高运力
家住先锋路附近的陆女士每天上班可选择的公交线路只有66路、 201路两条。这是两条民营公交线路,每次上车都非常拥挤。她说最头疼的是冬天,常常半个多小时等不来一辆车,来了一辆车有时挤得都上不去车。公交车能不能再增加一些,再快一些?
据哈市公交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这几年哈市公交车发展规划中,每年都要增加600台大容量、绿色环保的公交车,按照今年600台的任务,目前已经新增了400多台,余下的指标会在近一段时间内完成。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目前哈市公交车总数达到5020台,万人拥有公交车数量3台,与国家建设公交都市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由于哈市公共交通体系不够发达,市民出行对公交车的依赖程度较高,这客观上对公交车的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哈市交通部门有关负责人表示,正是基于公交车发展的现状,哈市近几年始终把增加公交车运力放在头等位置。
新增2000台出租车缓解“打车难”
增加2000台出租车,同时在年底之前推出“低速等时”的计价办法,这是哈市交通部门的出租车政策。说起出台这两项政策的原因,哈市出租车行业管理部门有关人士接受记者采访时提出,目前哈尔滨市区内乘坐出租车难,一是由于供求矛盾突出,另一方面由于哈市出租车票价偏低造成出租车司机群体的利益受到影响。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打车难”反映出来的问题是多方面的,相对于“的哥”抱怨票价低、道路拥堵而言,多数市民则认为打车的费用并不低,乘坐一次出租车少则十几元,多则二三十元钱,但因为坐公交车等车时间长、拥挤不堪,打车也是一种无奈的选择。
黑龙江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魏忠学老师认为,近几年哈尔滨市区出现的出租车“打车难”是一个综合性问题,过去是冬天“打车难”,如今夏天打车也不容易。这其中有出租车数量的问题,有运价的问题,有出租车功能定位的问题,也有公共交通整体发展滞后造成的运力不足问题,所以长远看还要从多方面入手,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单从某一个方面用力解决不了全局的问题。
哈市出租车管理部门相关人士也表示,哈市出租车高峰时段的需求量约在80万人左右,而出租车即使增加2000台后也只有1.6万辆,相对于实际需求来说还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立体公共交通需要现代管理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哈市对公共交通事业非常重视,去年和今年两年哈市政府就投入15亿元用于公交基础设施建设,更换大容量低碳环保公交车辆。随着哈尔滨地铁的投入运营,以及今后几年列入城市规划的城市轻轨,哈市地下、地面和空中三位一体的公共交通格局将展现在人们面前。而与此同时,快速发展的公共交通也给城市交通管理提出了诸多课题。
记者近日采访几家民营公交线路时发现,这些占用了社会公共资源的企业管理还停留在原始的“作坊”时代,类似于窝棚的调度室,破旧的车辆,简陋的场站条件。近日在通勤高峰时段,记者看到一家民营线路十几分钟发不出一辆车,与车辆调度人员交谈,他们也很无奈:“没办法,待遇差招不到司机,大批车停在家里闲着发不出去!”一位在公交行业工作了二十年的管理人员对记者说,过去多年政府财力投入不足,依赖民营企业投入始终是困扰哈市公交的一大问题,现在政府财力增加了,具备了让公交回归公共和公益性事业的条件,相关部门应当利用这个机遇,对立体公共交通实行现代管理,理顺公交行业的各种关系,把政府的投入花在“刀刃”上,把管理抓上去,避免浪费,哈市的公共交通事业才能步入良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