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黑河
搜 索
树品牌调结构 鄂伦春民族村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2013-10-12 11:10:35 来源:东北网  作者:岳同明 高长利 杨林川 陈显春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十七——

树品牌调结构鄂伦春民族村以产业发展带动群众致富

  东北网10月12日讯(记者 岳同明 高长利 杨林川 陈显春)记者10月9日从省民委获悉,“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累计投资1.5亿余元,改善全省的鄂族村基础设施、居住环境,房屋砖瓦率、道路硬化率均达100%。“十二五”规划中,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发展的重点将放在产业结构调整和特色产业发展上,从而真正让鄂族群众走向富裕。

独具民族特色的逊克县新鄂乡迎客门。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目前,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群众共5000人左右,主要聚居在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的新生村,逊克县新鄂鄂伦春族乡的新鄂村、新兴鄂伦春族乡的新兴村及嫩江县联兴乡的哈什太村;大兴安岭地区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的白银纳村,塔河县的十八站鄂伦春族乡的十八站村及漠河县北极村鄂村;伊春市嘉荫县乌拉嘎镇的胜利村。

  省民委经济发展处处长刘烈军介绍,“十一五”期间,黑龙江省对鄂族村的政策扶持主要以改善居住环境为主,改造泥草房,修通县路、通乡路、通村路。截止到2012年年底,已累计投资1.5亿多元,房屋砖瓦化率、道路硬化率均达到100%,可以说变化非常大,达到了小康水平。

呼玛县白银纳鄂族乡鄂族新居。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在医疗方面,控制鄂族地区结核病发病率和非正常死亡率,目前结核病发病率大大降低,因饮酒导致的非正常死亡率基本杜绝。文化教育方面,以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为例,该村鄂伦春小学是全县唯一的一个少数民族学校,配置了微机、电视机、放像机、投影机等电教设备,并按标准配置了各科教学仪器和卫生设备。虽然鄂伦春族学生人数较少,但县政府仍配置了6个事业编制,并选调有丰富教学经验和业务素质较高的教师担任校领导。对鄂伦春族中小学生给予助学金补助,中学生每人每年140元,小学生每人每年120元。鄂伦春族中小学入学率和巩固率在100%。

塔河县十八站鄂族乡大力发展木耳产业。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收入与发展倒挂。”刘烈军说,“十一五”期间是全省鄂族地区发展最快的时期,但收入与发展不成正比。“住得好了,行也便利了,但收入还要继续提上去,这是‘十二五’规划的最主要目标。”

  发展思路因地制宜。刘烈军介绍说,根据鄂村的地理条件和基础条件,每个鄂族地区产业发展方向有所侧重,如目前旅游发展较好的两个村——漠河县北极村鄂村和爱辉区新生村,主要以旅游带动经济发展,农业和牧业兼顾。


 

  嫩江县联兴乡哈什太村发展方向以养奶牛和养肉牛为主,建设和完善农村集贸市场和批发市场,发展集市贸易和商品流通。塔河县十八站鄂伦春族乡十八站村以挖掘鄂伦春民族崇尚大自然的森林文化为根基,发展已开发的鄂家茶文化,促进当地农民种植和采集,计划建设生产基地,包括生产车间、购置设备,开发和研究、挖掘鄂家茶文化。

逊克县新鄂乡新街景。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农业基础和发展最好的是逊克县两个鄂伦春族村——新兴村和新鄂村,接下来的目标是提高粮食综合生产,大力发展粮食经济,推广优质作物品种,发展绿色产业种植,普及农业机械化作业率,整地质量提高,农业效益提高,农民农业收入自然大幅提高。与其配套的是,进一步改善水利设施条件,完成小型农田水利设施灌溉工程和农田排水工程,增强农田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使农田得到基本保护,提高粮食产量。

鄂伦春族村民普遍用上大马力拖拉机。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而嘉荫县乌拉嘎镇胜利村和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白银纳村吊袋木耳种植产业目前已形成规模,下一步就是要扩大种植面积,提高产品质量,在精包装和品牌上下功夫。

  刘烈军说,国家对鄂族地区的政策按照人口较少民族政策实施,此外还有“兴边富民”政策支持,实施这些政策的目的就是让鄂族群众富起来。针对鄂族地区的产业项目规划,均将立项,并得到省发改委资金支持,为鄂族地区产业发展群众致富助力。预计到2015年,鄂族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将实现较快增加,年均增长12%以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