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稀罕事儿
搜 索
江苏小老板寻找哈市救命恩人 28年前8楼坠下大难不死
2013-10-22 10:30:3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罗彥坤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2日讯“我是江苏省江阴市周庄镇的杨中华。28年前,19岁的我到哈尔滨打工,是建筑工地的一名泥瓦匠。施工中不慎从8楼坠落,摔成重伤。幸得哈市第一医院的几位医护人员全力抢救和悉心照料,才保住了性命。住院37天后,我已经能够行走。出院后我回到江苏老家,几年后我与同村的女友结婚,现在儿子都23岁了,在西安市一所大学读四年级。 

  如今我已经47岁了,生活的奔波与忙碌之余,这段往事在我的心头日渐清晰。当年为我实施手术的王主任、每天来病房查看病情的迟阿姨、悉心照料我的护士小兰,你们都还好吗?我要找到你们,是你们救了我的命!我要当面跟你们说声谢谢!杨中华”

  杨中华 

  28年前的病志 

  不久前,哈市第一医院宣传科收到一个消息:一个28年前的患者,想回来寻找当年救命的医护人员。由于时间久远,一些老医生已经退休了,个别的已经故去,再找故事中的当事人如同大海捞针。当年的病志成了此事的第一线索,只有找到了那本病志才能知道当年他都住了哪个科,参与医治的都有谁?

  病案室主任邱海英讲,按照有关规定,超过15年旧病志可以销毁,尘封在铁柜几十年少人问津。这次要找的这本病志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将帮助一个患者达成自己的心愿。病案室和宣传科的几名工作人员把重达几吨的旧病志,整整翻了一遍,终于找到了,其中的信息与杨中华的讲述,完全相符。一本泛黄病志讲述了当年的一段生死援救。  


   “我身上流淌着哈尔滨人的血”

  听到已找到了自己的救命恩人,电话里杨中华激动声音有点颤抖。“28年了,往事仿佛就发生在昨天,王主任、迟姨、护士小兰的音容笑貌时常在我眼前浮现。”

  说起寻找恩人的初衷,杨中华坦言,只是想见见他们,真没想到会有媒体报道。“不知道他们都好不好!不是想怎样报恩,能看他们一眼,这辈子也就安生了。”

  1985年,杨中华随做泥瓦匠的叔叔一起来哈尔滨打工。5月14日离开江阴市周庄公社22大队,坐了40个小时的火车才来到哈尔滨,很快爷俩被安排在哈尔滨住宅四公司二工地了。几个月的时间,19岁的杨中华已经和工友们混得很熟,他麻利的活计也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8月30日,楼房起到了8层,杨中华负责窗口抹灰,在抹完左侧窗框,往右侧转移过程中,需要解开腰上的安全锁,跨过摆在窗台上的灰盆。他一只脚迈了过去,另一只脚绊在了灰盆上,一头栽下楼……当他醒来时已经是一周后了。听工友讲,医生们在第一时间进行了脾切除和胃修补术,左肱骨也接上了。

  在杨中华28年前泛黄的病志上,记者看到“颅脑面部外伤,左肱骨骨折,右肩关节脱位。脾胃破裂。”

  “由于动脉破裂,当时给我输了很多的血,我身上流淌着哈尔滨人的血!我一直想回来找恩人,因为生活的羁绊没能如愿。现在我虽谈不上富足,但与朋友一起在周庄镇开了一个纺织厂,不用再像从前那样奔波。我的愿望马上要实现了,我要当面再对他们说声‘谢谢’!”电话中杨中华说,他准备月末与爱人一起来哈尔滨,当面感谢救命恩人。  


 

  王盛江

  主刀医生王盛江:行医是积德的事

  为了帮杨中华重拾当年的这段记忆,记者找到了已经68岁的王盛江主任。当年风华正茂的哈市第一医院普外科“一把刀”如今已经头发花白,现被另一家医院返聘。让人失望的是,王盛江已经记不起来当年的这段往事了。“从医40多年了,患者太多了,真的一点印象都没有!”王盛江说。

  记者拿出当年的病志帮助王盛江回忆,翻开病志第一页,王盛江眼睛顿时一亮,“对,这是我的字,没错!大方块字,每个字都破格儿,都是我写的。”又接着往后翻,“这是迟银英的字,小字儿,我认得。倾斜45度像外文,是骨科张守罗的字,我们当年都是一个小组的。”

  王盛江打开了记忆的闸门,当年他是副主任医生,小组里的这4名医生只有他还在医疗战线上工作。焦主任现在失去自理能力,躺在床上需要家人照料。骨科主任张守罗去了深圳,迟银英在家照顾瘫痪在床的老伴。

  “当年这样的病症算很重了,能够保住命,恢复得这么好,真是一个好消息。”手握病志,王盛江肯定地说。

  听说杨中华要来哈尔滨找恩人,王盛江说:“知道他很好就是我最大的欣慰了,行医是积德的事,患者得到成功救治就是对医生的最大回馈,患者健康就是最大慰藉。”

  “28年前的患者身体健康,还记着我们这几个人,这就是对我们的最大褒奖。”王盛江最后说。  


 

  迟银英

  主治医生迟银英:不图别的只希望他健康

  迟银英是当年杨中华的主治医生。20日,记者来到哈市道里区经纬街迟银英的家中,杨中华口中的迟姨,如今已经78岁了,在家照料瘫痪在床的老伴。带上老花镜,翻开杨中华的病志,迟银英找到了自己隽秀的字迹。“太着急了,这字真潦草。”一丝羞赧从老人脸上划过,又往后翻了几页,迟银英再次确认是自己记录的病志,但她还是记不起当年的那个小伙子。听到28年前的患者还要来找自己,迟银英说:“我很高兴,也很感动,但要专程从江苏来哈尔滨,我觉得没那个必要。”

  迟银英讲述,当年她是哈市第一医院普外科的医生,老伴在神经内科。两个人几十年里多次搬家,邻居中都有认出她们的人,有的是自己的患者,有的是患者家属。现在行动不便,她家搬到了一楼,左邻右舍都曾到她那里看过病。每天去早市买菜就有患者认出自己,然后帮她提菜背米。“当年的医患关系如今已经转为老邻居真挚的情谊喽!不过人也老得不行了。”迟银英感慨地说,“不图别的,只希望小杨身体健康,治病救人是医生的本分。”  


 

  陆采兰 

  护士陈采兰:当年我们拿着血压计查房

  在哈市第一医院护士站,记者找到了当年的小兰护士,马上就到退休年龄的陈采兰对这件事还有些模糊的记忆。“似乎有这么一个江苏小伙子,他这么小年龄,受到如此重的外伤。当时医护人员都满前忙后进行抢救,大家甚至连他的模样都没看清。”陈采兰说,这个小伙子在医院住了37天,属于比较重的外伤。他康复阶段由她护理,聊天中才知道他老家在江苏省江阴市。

  陈采兰回忆,当年没有ICU病房,除了观察室是单间外,其余的病房大多是30多张床。需要一级护理的重症患者都安排在一个病房里,一个小时就需要测一次体温,护士们每天早晨拿着血压计跟着医生一起查病房。

  “确定完病情后,医生开完药就去别的病房了,护士留下照顾病人,洗头、翻身都需要护士帮忙,因此与患者接触的时间比较多。无论同事还是病人当时都称呼我小兰,直到现在我都快退休了,老同事还是这样喊我。”陈采兰说。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