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0月30日讯 昂贵的心脏支架、人工骨关节到底该不该用,抗生素类药物滥用现象怎样规范……这一系列敏感而又直接关乎百姓“看病贵”的老问题,如今有了新的诠释——日前,省卫生厅开始破冰,出台“抗生素、医用高值耗材”监控信息定期发布制度,通过审核、评估、发布三个步骤,试图遏制上述顽症、乱象,在政府行政由部门监管向公众监管方面进行了有益尝试。
政府新政向高价医疗开刀
极具挑战性的行政尝试
日前,在省卫生厅公开的信息网上,多了这样一项内容:处方评价结论和心脏支架使用情况监控信息,用老百姓都看得懂的语言,把在医疗界比较敏感的抗生素高值耗材大医院的使用情况向社会公布,并带上专家评定,内容每月更新,并且读者也可以参与评论。
这一相当于“揭底”的做法,在业内已引起了极大震动。
极具挑战性的行政尝试
●统计不合理用药前10名医师
●公示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
●违规支架将被暂停或终止手术
据了解,省卫生厅的这次针对高价医疗现象的规范行动,始于对抗生素滥用现象的整治。
此前,省卫生厅下发了《全省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处方点评工作方案》,针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做出了明确规定。要求全省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按照统一标准进行评价。
方案要求,各医疗机构按照《门、急诊抗菌药物处方点评表》、《清洁(Ⅰ类切口包括介入)手术不合理预防应用抗菌药物评价表》、《头孢哌酮/舒巴坦不合理使用评价表》、《万古霉素不合理使用评价表》的要求进行抽样与评分,每月对本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进行一次评价分析,并将评价不合理用药前10名责任医师填在相应的统计报表中。
省临床药学质量控制中心对上报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并汇总上报省卫生厅,该厅医政处以简报形式定期对各医院抗菌药物不合理使用情况进行公示。
随后在今年五月,省卫生厅把整治范围延伸到高值医用耗材——心脏支架上。下发《黑龙江省卫生厅关于加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工作的通知》到各市(行署)卫生局和有关医疗机构。
这是我省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第一次对社会关注的支架问题进行规范。
通知要求,为了进一步规范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支架)治疗行为,确保患者医疗安全,具备冠心病PCI介入资质的医疗机构要高度重视PCI治疗工作,严格落实《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的各项要求,组织有关医务人员开展对PCI置入适应症的培训工作,同时在临床诊疗中,严格按照适应症开展相关治疗工作。
同时,各有关医疗机构对需要置入3枚以上支架的患者,要在PCI术前或术中进行专家讨论,慎重考虑、权衡利弊,以确定最佳治疗方案。
为让规范支架治疗行为措施收到实效,卫生厅专门建立了红、黄牌制度,对违规的医疗行为,进行首次黄牌警告,再犯红牌罚下的做法。
规定如下:省卫生厅将定期组织专家对超过3枚以上支架的PCI手术进行讨论及复核,作为评价和考核PCI技术能力及管理水平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专家分析、讨论,认为手术选择术式不适合、置入支架过多、给患者造成不良后果和负担的,省卫生厅将暂停该医院PCI手术资格3个月并限期要求整改,整改后再次出现类似情况的,将一票否决,无限期终止PCI手术资格。
一次特别主题的专家会议
●应对骨科耗材和心脏支架降价
日前,省卫生厅专门召集各大医院的关键科室、关键人物开会,因为这些人既面对药企商人,又面对广大患者。研究的议题只有一个:怎样让支架、人工关节这些高值耗材降价。
就为筹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会议,省卫生厅的医政处同志却煞费苦心。
因为医院的耗材管理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往往成为回扣和灰色收入的温床,更成为百姓的高额医疗支出。
按照省卫生厅的统一部署,2013年6月开始,医政处组织专家,分成3个小组,分别赴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佳木斯、大庆、鸡西、鹤岗七个城市,选择了20所三级甲等医院,对医院使用冠状动脉支架、钢板和人工关节的情况进行了摸底调查。
结果显示,在进货价格方面,部分相同产品在不同医院的进货价格差异较大,不同品牌,不同部位、不同材质、不同规格的耗材差异则更加悬殊。
针对以上情况,省卫生厅于7月2日和7月18日分别召开了骨科耗材专家论证会和心脏支架专家论证会。邀请了省内几所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省医院、大庆油田总院等权威医院,担任省医学会相关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以上职务的专家,就适当降低我省医院高值耗材价格的有关事宜进行了论证,以期通过降价挤出水分,挤出回扣的空间。
会议达成一致意见,在当前我省医院实际价格水平基础上,应对骨科耗材和心脏支架价格进行降价调整,重新调整过后的价格应作为我省当前高值耗材采购的最高限价,医院采购不得高于此价格。
8月16日,省卫生厅召开了全省公立医院院长践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座谈会,会上,厅长赵忠厚向全省公立医院院长传达了卫生厅开展高值耗材调查和论证的情况,对医院提出了加强管理,降低高值耗材价格的要求。要通过高值耗材价格管理,切实降低群众就医负担。
患者期待告别“稀里糊涂”花钱
我省卫生管理部门面对高价医疗现象的信息公开的行政尝试,最直接触动的就是医生和患者。而医患双方对这项管理尝试的看法和关注程度,也将成为衡量这项行政尝试是否成功乃至今后怎样完善这项制度的重要因素。
哈尔滨市民张女士:
父亲的3个支架花了10多万元希望告别“稀里糊涂”花钱
医患双方不对称,患者大多遵从医生的引导,这个现象短时间内很难解决。但如果卫生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组织专家,客观地对支架等医疗行为进行事后评估乃至问责,这是我们最希望看到的。
2011年,哈市市民小张的父亲做了支架介入治疗手术,“3个支架,选的是当时最好的进口支架,一共花了10多万元。”小张说,当年国产支架价格是每个8000元,进口支架价格是每个2万多元,合资支架价格大约是每个15000元~16000元左右,也就是说进口支架比国产支架要贵3倍。做完支架手术后,伴随着一系列必须的后续治疗,“我父亲每半年都要复查,服用特效药物,仅仅是两年的药物费用就达到3万元~5万元。”相对于普通家庭来说,这是一笔不少的费用。“放上支架也不等于上了‘保险’,它不是‘万能法宝’。”小张很明白这个道理。
“如果公开监管的话,当然好了,至少我们老百姓不会‘稀里糊涂’的花钱了。”
“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我们最想看到的。”
“不仅是心脏支架,还有抗生素使用,政府行政部门总算办了件实事。”……
哈尔滨市民李先生:
前年做了3个心脏支架希望减少厂家到医院的差价
从患者角度讲,我认为在紧急情况下,医生从挽救生命角度对患者进行支架治疗无可厚非。支架之所以成为社会敏感话题,关键在于它昂贵的价格以及其背后的高额利润。
据我了解,2011年~2012年间,一个国产心脏支架,出厂价不过3000元,医院价格2.7万元。一个进口心脏支架,到岸价不过6000元,医院价格为3.8万元。前后价格相差9倍。而这其中供应商的促销模式,就导致医生的“医导式”支架行为。
所以说,要想根本改变这种现象,就要在价格上进行控制。从厂家到医院,差价少了,自然供应商的运作空间就少了,减少了“医导式”支架行为,支架现象回归正常也就有了可能。
从业者支持信息公开配套措施要跟上
我省一些医疗专家对卫生厅出台的管理尝试的反应也趋于理性。
省骨科专家毕正刚:
支持信息公开希望配套措施跟上
省卫生厅出台高值耗材降价政策不仅患者高兴,医生们都会举双手赞同,特别是对那些进口产品,更是很必要。说实在的,中国医生的这种“角色”在全球也是少有的,大家都向往着像社会保障好的发达国家那样,医生只研究技术、关注如何手术,无需顾及材料是哪进的、多少钱等等。
信息公开是社会公平公正的基本条件,我们支持更多的信息公开。医改首先要保障医护人员的待遇,要与其付出相当。卫生厅的举措较好,这可能是开始的一步,希望配套措施跟上。
省心内科专家田野:
价格调控要“两保护一平衡”
高值耗材价格的调控,符合技术和经济发展规律的要求,符合病人的基本利益,符合医改政策的方针,能够减低患者的医疗负担,但价格调控过程应有所侧重,不可一刀切,应注意以下几点:首先,要保护高新技术。技术相对落后的产品降价幅度可以大一些,而技术先进的产品则应适当放宽政策,以此来促进企业对新产品研发的力度,使医疗器械更新换代保持良性有序的发展。
其次,要保护民族企业。相对于进口耗材而言,国产耗材高新技术含量相对少,但国产耗材价格相对较低,且对一般病变患者也可取得不错的治疗效果,如进口耗材与国产耗材价格调至同一价位,将对国产耗材产生巨大冲击,国产耗材的竞争力将大大降低,一旦国产耗材因竞争力下降而退出市场,进口耗材的价格将因失去抑制而很难控制,同时也将对我国医疗的可持续发展产生一定影响,故价格调整过程中应使两者价格拉开档次,通过价格优势,提高国产耗材的竞争力,确保医疗耗材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再者,应平衡各方面利益。调控时应注意平衡医院、医生、医疗企业三者间的收益,通过增加技术操作费来增加医院收入,通过增加手术费及放射防护费来确保医生的合理收入,通过及时回款保证企业的周转资金,促进新技术研发及新产品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