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高教授将刚刚取出的眼角膜装入器皿中。

拿到眼角膜后,医生准备带回眼库保存。

9年前,张子丽老人重见光明后喜极而泣。
生活报11月6日讯 5日19时37分,在哈市香坊区哈汽医院,哈尔滨市道外区居民、81岁的张子丽因肺部等多种疾病离开了人世。随后,哈医大一院眼科专家来到该院,对老人的眼角膜进行了摘除。张子丽老人是我省第一位接受眼角膜移植的受益者,也是我省第一位接受眼角膜移植又捐出眼角膜的人。2004年11月,阿城市电视台记者、年仅34岁的闫阿红因癌症离开人世,成为我省历史上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此后,闫阿红的一只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了张子丽老人眼中,后张子丽又移植过另一只眼角膜,让这位双目几近失明了40年的老人重见光明。
21时40分许,记者赶到哈汽医院住院处二楼时,哈医大一院眼科专家刚刚将老人的两只眼角膜取出,保存在专业的罐子内。据哈医大一院眼科高维奇教授讲,张子丽老人在9年前接受了闫阿红的眼角膜移植后重见光明,生活一直很愉快。她接受闫阿红的眼角膜移植后就表示过,自己去世后也要将眼角膜捐出来,把光明留给需要的人。9年里,张子丽老人时常来眼库探望,并且更坚定了自己捐献眼角膜的信念。高维奇教授表示,取出眼角膜大约用了3分钟。老人的眼角膜比较厚,可以移植给他人使用,因为两个眼角膜都是移植的,也可以用作医学研究。
在哈汽医院,一位医务人员告诉记者,老人送来时已经昏迷,病得很重,患有肺部等多种疾病。医生护士们都觉得老人的做法很伟大。
随后,记者在病房内见到了张子丽的女儿王虹。王虹告诉记者,多年来母亲双眼一直不好,2004年先接受移植了闫阿红的一只眼角膜,后另一只眼睛也接受了移植手术,重见光明的9年里,老人生活得一直很快乐,病重期间多次表达捐献眼角膜的愿望,家人也非常支持。老人曾说,“闫阿红走时把光明留给了我,我走时也要把眼睛留给需要的人。”22时30分许,哈医大一院的专家带着老人捐献的眼角膜离开哈汽医院,送往眼库保存。
新闻链接
女记者闫阿红走了 留下明亮的眼
“我看见了,看见了!”
2004年12月13日下午,哈尔滨市的张子丽老人看到了光明。她喜极而泣,与“从未谋面”的女儿紧紧相拥在一起。
在隔壁的病房里,22岁的大学生许国兵也实现了用“双眼看世界”的梦想。此前,他的左眼只有光感。
而就在30多个小时前,一位年轻的女记者恋恋不舍地离开了这个世界,她留下的眼角膜使这一老一少重见光明。她也因此成为黑龙江省历史上第一位眼角膜捐献者。
闫阿红,黑龙江省阿城市电视台记者,年仅34岁。
闫阿红1970年出生,1993年毕业于齐齐哈尔师范学院政治系,同年在家乡阿城市广播电视事业局参加工作。她多次被评为省、市优秀特约记者、广播电视系统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撰写的反映特困大学生赵红霞的《爱心是盏明亮的灯》和《一个老人与三个无家可归的儿童》等报道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
2000年6月,30岁的闫阿红被确诊患上了子宫内膜癌,她坚强带病工作,制作播发了一批观众喜闻乐见的社会新闻,此时市民常见到闫阿红忙碌的身影,谁会想到她的生命已走向尽头。
2002年年末,闫阿红病情加重。病中的她非常坚强,学会了绣十字绣,她把一幅幅作品送给关心她的朋友。
弥留之际,闫阿红把自己的眼角膜捐献给了需要光明的人。她几次嘱咐父亲:“千万别忘了给人家打电话,千万别忘了捐献的最佳时间!”
2004年11月12日5时12分,闫阿红因患癌症去世了。
2个小时后,黑龙江省眼库的专家为闫阿红做了眼角膜摘除手术。
16时20分,闫阿红的一只眼角膜成功地移植到了张子丽眼中,这位已失明了40年的老人对女儿说:“把报纸留好,我第一眼就要看看这位好记者的照片”;
17时30分,闫阿红的另一只眼角膜移植给了22岁的许国兵,这位仅凭一只眼睛考入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大学生躺在病床上,向大家伸出右手,打了一个“V”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