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娱乐·文化  >  文化
搜 索
鄂伦春语传承断代濒临消亡 亟需实施动态性保护
2013-11-12 09:42:24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杨林川 陈显春 杨禹 彭佳丽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喜看鄂乡新变化”系列报道之二十——

    鄂伦春语传承断代濒临消亡 亟需实施动态性保护   

    东北网11月12日讯(记者 杨林川 陈显春 杨禹 彭佳丽)近三十年来,从国家到地方,一直在努力保护和拯救鄂语,但仍未阻止鄂语日渐消亡的现实。“出书、录音录像,这些都属静态性保护,而真正能拯救鄂语命运的,应是动态性保护。”鄂伦春民族学者韩有峰说。

  语境缺失制约鄂语传承

  11月1日,第二期鄂语培训班在黑龙江省黑河市正式开班,主讲人是黑龙江省鄂伦春族研究会会长韩有峰。据黑河市民族宗教局局长莫少华介绍,去年组织第一期培训班时,鄂族乡来了100多人,发现大伙的积极性很高,就决定每年办一期。今年也有100多人参加,都是鄂伦春族干部和老师,一共7天课讲5天鄂语。

新生鄂伦春民族乡学校。东北网记者 李博 摄

  韩有峰说,这些都是保护鄂伦春语的具体行动,2005年他在大兴安岭塔河办了一次班,70多个座位都坐满了,实际上鄂族人对保护鄂语积极性很高。2008年,黑龙江省民政厅与教育厅共同办了一个班,他讲了3天鄂语。

  鄂伦春族没有文字,鄂语靠的就是世代口耳相传,随着一代代会鄂语老人离世,加上语言环境的因素,导致了鄂语逐渐消失。“婚姻关系的变化对鄂语的消失有一定影响。以前鄂族内部通婚较多,但进入上世纪80年代以后,鄂族与汉族通婚增多,鄂语的语言环境向汉语逐渐倾斜。”韩有峰说。

  黑河市爱辉区新生鄂伦春族乡的刘宽和莫志英夫妇俩就是这样的例子。刘宽是汉族,莫志英是鄂伦春族,他们的女儿刘金曼对记者说,母亲莫志英会说一些鄂语,乡里六旬以上的鄂族老人有时还会用鄂语交流,她上学时学了一点,但现在都忘了,母亲也已经听不懂鄂语了。“老人们对鄂语有感情,我们年轻人生活中不需要鄂语,所以根本不会说了。”

  大兴安岭呼玛县白银纳鄂伦春族乡新村小学教师孟林琴在父母的影响下精通鄂语。在她看来,鄂语既简单又动听,但现在的孩子们学起来却很费劲。“现在的鄂族孩子只会简单的问候和称呼,由于没有语言环境,平时使用鄂语交流的机会少,往往过了一个学期,学会的鄂语就生疏了。”


 

  鄂语保护任重道远 实施动态性保护刻不容缓

  据韩有峰调查,目前鄂语保留比较好的是大兴安岭的呼玛县白银纳乡和塔河的十八站乡,70多岁以上的老人都在说。另外,黑河市的新生鄂伦春族乡,鄂语保存的也较好,六旬以上的老人会说,但年轻人和孩子们不会说也听不懂了。而黑河市逊克县的两个鄂族村则更差一些,会说鄂语的人已经很少了。

鄂乡学校学生在上课。东北网记者 王忠岩 摄

  韩有峰在日本做过研究和讲座,其中的几次经历让他印象很深。一次他去日本大阪的国立博物馆,博物馆全部是自动化管理,该馆汇集了全世界所有民族的语言,在鄂语展区,他只需按下电脑开始键就能听到鄂语,同时一本关于鄂语简介类的书籍就会被传送带送到面前,上面会详细介绍发音、语法等内容。而黑龙江省民族博物馆内关于鄂语的内容则很少、很简单。

  黑龙江省民委语言文字处处长尹敬淑介绍,2005年省民委为了抢救濒危语种,要求做提纲式的词汇、会话、发音整理,韩有峰找了几个发音好的鄂伦春群众录像做成了光盘。目前,黑龙江省这唯一的鄂语光碟仍保存在省民委。

  2007年,韩有峰退休后就一直想着为拯救鄂语做点什么。他说:“从那时开始到现在,我一直在为鄂语的拯救写书、下去调研,呼吁相关部门把抢救鄂语提到日程上来,但有很多困难,国家强调的是动态性的保护,即有人可以口口相传鄂语,在日常生活中交流对话使用鄂语。但我现在能做到的只有静态保护,整理词汇、出书、做资料光盘。”

  2013年是鄂伦春族群众下山定居60周年大庆,借着这个契机,黑龙江出版集团免费出版了韩有峰的新书《简易鄂伦春语读本》,一并出版了韩有峰和爱人孟淑贤收集整理的关于鄂族民歌的光盘。目前,书籍和光盘正在印刷和制作中。“内容涉及发音、词汇、语法和民间故事等,对于保护鄂语有一定的珍藏价值。”韩有峰说。

  据记者了解,目前在大兴安岭、黑河市和伊春市的鄂族聚居地,中小学均开设了鄂语课程。韩有峰说:“希望鄂语教学能长期坚持下去,让鄂族孩子多学一些鄂语,因为他们承载了这个民族的希望和未来。

[1]  [2]  下一页  尾页

责任编辑: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