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日报11月13日讯 11月初,经营一家小超市的玲姐进货时得知自己店里主销的某品牌枕式纯牛奶又涨价了。而以前销量最大的袋装纯牛奶则依然无货。“这已经是近一个月第三次调价了,就连枕式奶也越来越不好补货。看这样,这奶价一时半会是下不来了。”从9月下旬开始,百利包等平价奶难觅踪影,枕式、盒装等硬装奶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就在哈尔滨市大型超市、小型仓买等各种乳品零售终端不断上演。作为百姓日常膳食结构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液态牛奶为何长时间出现“奶荒”?奶企频频调价原因为何?
要么消失要么涨价
因为纯牛奶和酸奶是刚上小学的小外孙每天的“必需品”,所以哈尔滨市民宋女士每个礼拜都会到超市采购乳制品。可是从今年9月份开始,宋女士发现想买到以前常见的袋装牛奶成了难事。“以前还能在各个牌子间比比价格,打特价的袋装奶价格也就在1块1、2左右。可是自从过了中秋节,不用说特价,什么牌子的袋装奶都没有,根本买不到!想退而求其次买稍微贵些的枕式或盒式奶也常常要跑好几家超市。乳品货架上大都是像特仑苏、金典这样的高端奶,一盒就要五六块钱,普通百姓家真喝不起。”为了能及时买到价格不太贵的牛奶,宋女士只好改变每周五去超市的习惯,一有时间就会去超市转转。有时家附近的超市遍寻不着想买的纯牛奶,她只好给女儿打电话,让女儿在单位附近购买。
记者走访哈市道里、南岗、香坊等部分大型超市发现,虽然这场平价奶荒已经持续了两个月,但是并没有回暖的趋势。11月6日,在香坊区某家乐福超市,两排液态奶货架上都看不到百利包纯牛奶的踪影,一位正在仔细查看某品牌枕式奶日期的顾客告诉记者,这种枕式奶几个月前超市特价时是1.9元,平时都在2.3元左右,可是短短一个多月已经涨到了2.8元。其他品牌的枕式和盒装奶价格同样上涨0.5元左右。
乳企难为“无米之炊”
为何袋装平价奶集体消失,其他品种液态奶价格一路走高?记者从我省乳液龙头企业——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了解到,近两个月来液态奶零售终端的种种变化皆缘于原料奶供应紧张。
完达山公司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不光是黑龙江,目前全国许多省份乳企都面临原料短缺的情况。此轮原料短缺,除了季节性奶源紧张外,主要受新西兰恒天然肉毒杆菌事件影响。2012年,大部分国内乳企和几乎全部洋奶粉企业作为奶粉原料的大包粉,几乎有70%都来自于恒天然。今年8月恒天然爆出肉毒杆菌事件后,国家暂停进口所有新西兰奶粉,这令许多乳企突然陷入“无米下锅”的窘境。与此同时,国内部分消费者放弃进口奶粉,转投国产奶粉,又使国内各大乳企纷纷迎来抢占市场份额的绝佳时机。双重压力下,“奶源大战”随即打响。
“奶牛本来在冬季产奶量就会减少,所以,冬季一直是各企业争抢奶源的季节。今年的情况就更严峻,因为不少南方乳企也都到黑龙江来‘抢奶’。为了保证企业利润,大多数厂家都会选择先把原料供应给利润较高的奶粉生产线,因此就要缩减平价液奶的生产规模。”该负责人这样告诉记者。
规模养殖户“抓牛”忙
在双城镇,徐士昌夫妇是远近闻名的养牛能人。养牛15年,徐士昌的养牛规模却是在每次奶价和牛价最低迷的时候逆势上扬,可谓颇有市场眼光。最近,奶价上涨,不少附近的养牛大户都来找徐士昌帮忙去“抓牛”,因为只要他看一眼,一头牛能产多少奶就八九不离十。
“现在的成母牛一般的都要1.5万一头,好些的就一万七八,半年前也就一万二三,这一下就涨不少啊!”徐士昌告诉记者,今年春天开始,想从散养户手里进牛只能“硬凑”。因为去年12月双城的牛不少都得了口蹄疫被杀掉了。当地大部分牛又都进了规模化的“奶牛小区”。“现在散户养牛除去停奶的,育成的,根本不赚钱。十头牛成本就得15万,不如卖了干别的,所以散户越来越少。“我们夫妻俩养牛,比较爱琢磨,治疗、繁育、配种都自己来,不用雇工也不用兽医,所以能节约不少成本,也只有形成规模才能有账算。”徐士昌说。
徐士昌的爱人王业丽告诉记者,虽然最近一年奶价涨的很快,从去年同期1公斤3.4元涨到了现在的1公斤4元。但是夫妻二人却并没有比一年前多赚钱,因为眼下84头奶牛里只有38头在产奶期,每天产奶1000公斤。“只有在奶价高时你的牛产奶多才能赚钱,养牛看似简单,实际还得算经济账,不能生搬硬套。”王业丽说。
目前,徐士昌家产的牛奶都供应给雀巢公司,虽然政府并没有硬性规定,但和大多双城养牛户一样,夫妻俩认为大企业收购最有保障。“双城除了雀巢公司还有娃哈哈公司,最近想来抢奶的小企业也有几家,有些奶业公司今天收明天不收的,不稳妥。还是大企业收购价格比较稳定,也长久。”
“奶荒”难阻散户退出
除了季节性原因和恒天然事件带来的影响,还有声音认为奶源紧张还与此前奶价低迷,不少奶农选择“杀牛卖肉”有关。面对日益攀升的奶价,更多的奶农又作何反应?记者前往省内两个奶牛重镇——双城和安达一探究竟。
在双城市双城镇光明村,62岁的王桂英正在屋前喂鸡。去年年初,家里的大小12头牛被人“包圈”买走后,家里的院子就一直空空的。“家里养牛也养了十多年了,可这奶价始终也不涨,牛还总闹病,每天能出20多公斤奶,不够饲料钱不说还得搭着媳妇一个劳力。干脆就卖了,空出人手出去打工更赚钱。但是卖的时候大小均匀才卖5000元一头。要是坚持到现在,一个小牛犊也得六七千,品种好的能达上万。”虽然后悔牛卖的有点早,但王桂英说并没有重新养牛的打算。“太累人,像我们散户养的少也根本就没账算。现在饲料、草料、青贮都贵。能保本就不错,还搭着人工。”
安达市先源乡友谊村是远近闻名的养牛大村,全村共有奶牛3600头,其中有接近一半的牛都被寄放在村民口中的“奶牛公寓”——现代奶牛养殖园内。村长兼奶牛公寓负责人汪召军告诉记者,正常情况下只有年老多病无法产奶的奶牛才会被杀了卖肉。但由于奶价低迷,牛肉价格又比较高,2010和2011年确实有个别养殖户把成奶牛卖了肉。但从去年6月份开始,就很少有人卖牛了。
完达山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奶价持续低迷的深层次原因正是近五年来洋奶粉大行其道的结果。一方面国外企业以比国内原料粉成本价低近万元每吨的市场价向国内大量倾销原料粉,另一方面商场里的洋品牌婴幼儿奶粉又几乎是全球最贵。这不但让洋奶粉因高额利润更具竞争力,挤压国产奶粉市场份额,导致国内奶企收奶减少,同时也让奶企纷纷放弃国内奶源,采购低价倾销的进口原料粉。如此一来,奶户养牛交奶难或赚钱少,就没有了积极性,导致奶牛存栏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