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凤芹老人的三个女儿签下眼角膜捐献协议书。
生活报11月13日讯 9年前的今天,34岁的阿城电视台记者闫阿红离开人世,她捐献的眼角膜让张子丽老人重见光明。9年后,张子丽老人去世,她把当年闫阿红捐赠的眼角膜又捐给了七台河农民丁凤芹。“别人为我捐了眼角膜,以后我也要把它捐献出去……”今天上午,在哈医大一院眼科三病房暗室里,当刘平院长为丁凤芹老人揭去右眼的纱布后,重获光明的她激动地说出了这些话。据了解,受闫阿红、张子丽精神的感召,仅昨天一天,就有50余人来到省眼库签署捐献眼角膜协议书,想让更多有需要的人重获光明。
受捐老人百年后
也想传递“光明”
今日9时30分,记者赶到哈医大一院眼科病房时,丁凤芹老人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马上就要揭开纱布了,老人和三个女儿的心情都格外紧张和激动。小女儿王金丽告诉记者,昨天的手术进行得很顺利,老人术后的状态也不错,重见光明的心愿马上就要实现了。9时45分,哈医大一院眼科医院院长刘平教授亲自为丁凤芹老人揭纱布,当纱布一层层落下,老人原本混浊的右眼渐渐有了光亮,已经能看见眼前的手指头。在随后的测试中,她连视力表上的“山”也能看到了,也能清楚分辨出自己的三个女儿。重获光明的丁凤芹激动地说:“等了50多年,我的眼睛又能看见东西了,感谢刘院长、感谢医护人员,别人为我捐了眼角膜,以后我也要把它捐献出去。”
眼角膜若存活良好有望继续移植
刘平院长说,在没揭开纱布前,他也在担心移植后的角膜植片透明度好不好,是否有感染等各种可能,不过揭开纱布的那一刻,他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丁凤芹老人的眼角膜移植手术很成功,没有感染迹象。虽然眼角膜有轻微水肿,不过这属于正常的术后反应。”据刘平院长介绍,丁凤芹的视力目前达到了0.25,随着水肿的消失,角膜变得透明,老人的视力还能进一步提高,而且如果加以好好护理和保养,视力有望恢复到张子丽老人当时的水平。
据了解,手术成功后,丁凤芹老人要预防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还要定期复诊,避免外伤,防止发生磕碰。刘平院长表示,如果移植后的眼角膜在丁凤芹老人眼睛里存活情况良好,这枚经历二次移植的眼角膜还有继续利用的可能。
丁凤芹的三个女儿
也要捐眼角膜
看到母亲重见光明,丁凤芹的三个女儿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王金丽说,昨天在听说了闫阿红和张子丽老人的故事后,她们姐妹三人都受到了很大的触动,在母亲眼角膜移植手术成功后,她们三姐妹就决定一起签署眼角膜捐献协议,为更多需要眼角膜的人留下光明。
当日10时许,哈市第14中学教师房玉冰和年过六旬的父母一起来到省眼库。房玉冰说,当年闫阿红捐献眼角膜的事迹就让她十分感动,而张子丽老人再次将眼角膜捐出,又一次震撼了她的心灵,父母早在多年前就有捐献眼角膜的意愿,因此这次一家三口一起来到省眼库签署了捐献眼角膜协议书。房玉冰的父亲房宝贵说:“人的生命虽然只有一次,但是捐献的眼角膜可以在别人身上得到延续,每个人献出一份小爱,却能给整个社会带来光明,这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据省眼库的工作人员介绍,仅12日一天,就有50余人主动来到省眼库签署捐献眼角膜协议书,这当中有普通的市民、出租车司机、学生还有医护人员,目前在省眼库登记捐献眼角膜的志愿者有2万余人。
刘平院长回忆说,九年前的今天,闫阿红去世,他亲自为她摘取了眼角膜并移植给了张子丽老人,如今这枚眼角膜又使丁凤芹老人重获光明,作为一名亲历者他感到十分幸运。在闫阿红精神的感召下,我省眼角膜捐献的人越来越多,今年哈医大一院就已经做了80多例眼角膜移植手术。他希望在闫阿红到张子丽再到丁凤芹这条传递光明的道路上,能有更多的人捐献眼角膜,使更多身处黑暗中的人重获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