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地方新闻  >  鸡西
搜 索
鸡西“精细化”服务破解就业难
2013-12-01 09:30:59 来源:黑龙江日报  作者:姜斌 孙伟民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黑龙江日报12月1日讯 就业是民生之本,实现更加充分的就业,是挑战,也是责任。鸡西市实施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保证就业数量和质量不断提升,同时通过柔性引智借助外力激发活力,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提供支撑,成果实实在在。

  一组数据就是最好的佐证:截至今年10月,鸡西市登记失业率4.05%,低于省控指标0.55个百分点。支撑这一“低于省控指标”比率的,是该市今年已实现新就业4.2万人,新增就业3.8万人,困难人员就业1.9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2900人。

  公共就业服务

  贵在精细化、人性化、制度化

  “作为传统资源型城市,鸡西市就业形势面临更大的困难压力。我们立足人本观念,直面百姓需求,构筑起有效的载体平台,实现了公共就业服务的过程精细化、内容人性化、路径制度化。”鸡西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局长王旭对记者说。

  鸡冠区红星社区下岗职工黄春玉经营的饭店从四处借贷无门到现在的一天天红火,缘于小额担保贷款救了急。

  黄春玉下岗后,好不容易经营家小饭店维持生计,却由于资金不足、房租较贵,小店经营难以为继。听说可以在就业局办理小额担保贷款,她详细咨询了办理手续,带齐了资料来到鸡西市就业局,在工作人员的热情帮助下,前后几个电话、见面不到十分钟就办理完所有资料的审核,她连称“没想到”。

  黄春玉的经历是鸡西市实施公共就业服务精细化的一个缩影。今年以来,鸡西市公共就业服务工作立足百姓需求,创新工作举措,努力推动服务过程精细化,拉近了服务者与服务对象之间的距离。

  以承担全省公共就业服务能力建设课题研究为契机,市就业部门推出了1刻钟创业推介到位、1刻钟培训登记到位、1刻钟入户调查到位等8个项目的1刻钟服务,受到广泛好评。实施“24小时公共就业便民服务”承诺,将基层服务机构人员、办公电话及办公场所在市人社局网站上公示,向辖区居民下发“便民联系卡”、“服务回执卡”及“致社区服务对象的一封信”,有就业需求的居民,只要一个电话,就可以24小时接受基层劳动保障协理员的各类服务咨询。

  进一步明确服务工作时限标准,重新梳理了就业服务工作流程,简化了15项办事环节,缩短办事时限35%。健全完善了双向预约、AB岗、工作日志写实等25项工作制度。

  今年9月,在人社部举办的全国“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业务培训班”上,鸡西市作为我省唯一代表做了以“构建全程无障碍公共就业服务新高地”为内容的交流发言,并向全国推广。

  搭建平台促创业

  多项“首个”织密服务网

  从大学毕业生到商品鹅饲养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角色转换中,夏喜明感慨万千,他对记者说:“政府帮我解决了大问题,我现在的梦想就是尽快把合作社搞起来,带动更多和我一样的人就业、创业。”

  夏喜明大学毕业后组织3名同学集资在鸡西市梨树区搞起了商品鹅饲养专业合作社。由于厂房扩建等原因,资金周转面临难题,他们在市就业局顺利地取得了政府创业扶持无息借款15万元,合作社因此走上了正轨。据了解,鸡西市筹措1500万元资金,在全省首创创业扶持基金。6月4日,首批5个创业扶持项目在媒体进行了公示,无息借款金额近50万元,可带动就业230余人。

  多项“首个”让鸡西市在工作实践中织密百姓就业服务网:在全国首创政校联合服务大学生就业创业新模式,搭建起政府、高校和社会力量协调联动的一体化工作体系,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同频共振、有效对接,每年为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输送各类人才2000人以上,提供就业见习岗位500个,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在省内首个建立“高校毕业生和专业技术人才创业扶持基金”;为更好地发挥政策效应,鸡西市在城市大型电子显示屏上,用FLASH动画、手绘漫画等方式宣传讲解就业政策,用通俗语言编写《就业政策好帮手》配套宣传,将枯燥无味的政策内容变得鲜活生动,这一做法为全国首创,得到了人社部的肯定。

  在鸡西,这样的就业创业新模式还有很多:开展“鸡西市首届职业技能大师赛”输送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通过组织实施爱心工程、“就业见习”计划、“三支一扶”和“村村大学生”计划,引导鼓励高校毕业生投身基层就业695人。今年,政府还拿出419个事业单位岗位,是建市以来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考人数最多的一次。围绕社会管理、公共服务、生产服务等领域开发公益性岗位,安置就业3071人。

  切实发挥政策促进就业效应,创新完善保险补贴、培训补贴、岗位补贴、小额担保贷款等政策,将小担保贷款额度从2万元调整到5万元(符合条件的可贷10万元)。去年以来,为9.6万人次发放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资金1.17亿元,为614名创业人员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173.5万元,带动就业近万人。

  柔性引智兴产业

  为实现充分就业提供支撑

  作为实现充分就业和高质量就业的源泉和支撑,“兴凯湖智力行”应运而生并持续发酵,以“嫁接式引才、联姻式引才、服务式引才”三种模式,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清华大学、哈工大等国内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开展深层次合作,为该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撑。

  柔性引进院士22人次、国内外知名专家400人次到鸡西市开展智力与技术服务,各类人才为鸡西解决发展难题300余项(个),引进专利技术、合作项目100项……这是鸡西举办“兴凯湖智力行”活动九年来的一份成绩单。

  于凯波的企业就是在引智行动中一路顺畅地成长起来。5年前,记者见到于凯波时,他还只是鸡西市麻山区琴海万头猪育肥园区负责人,而今,他在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名下已经有3个企业,并开始进军生物科技领域。目前企业已发展成产值8000万元、利税1200万元的现代大型农业龙头企业,吸纳了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就业。

  从2007年开始,鸡西市在全省率先成立了10家博士后农家科技园,搞蔬菜种植、有机水稻种植、食用菌栽培、果树栽培、养猪、苦瓜种植等。聘请了省农科院、东北农业大学、东北林业大学等单位的10名博士后科研人员作为科技顾问,定期入园指导,在田间“做给农民看,引导农民干,给农民做示范”,创造性地开展了博士后人才柔性引进和农民科技带头人培养工作。带动和促进农民就业创业的新路,10个农家科技园共拉动就业800余人。

 

责任编辑:关虹